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6年07月19日 星期二

    迟遇麦克·莫波格

    作者:殷建灵 《光明日报》( 2016年07月19日 10版)
    《遇见“塞尚”》插图

        【论书杂谭】

     

        读懂一个作家,爱上他的作品,需要机缘。就像雨点爱池塘,蝴蝶爱芍药,某一类读者也只爱某一类作品,甚至,需要在合适的时间遇上它。

     

        2012年秋天,我在创作间隙接了一桩翻译的活儿,叫作《幸运的坏男孩》。编辑强调,小说作者是麦克·莫波格,鼎鼎大名的《战马》作者。那时我并没有读过《战马》,只闻其声名。《幸运的坏男孩》的故事也和马有关,以一个老人的口吻回忆少年经历,虽涉问题少年迷途知返的俗套,但依然在细节处动人。小说篇幅精短,凝练的文字涵盖半个世纪。尽管如此,彼时的我竟然没有意识到,《幸运的坏男孩》并不是我接触的第一部麦克·莫波格作品,早在2010年,就曾将他的《柑橘与柠檬啊》收入囊中。但说实话,那部作品并没有给我留下太深印象,连作者是谁都不曾在意。之后,还读过他另一部以战争为背景的小说《第94只风筝》。但始终,我都称不上莫波格的拥趸。

     

        时间推至2016年初,好友将她新编的一套麦克·莫波格作品寄赠我。这套书,除了《第94只风筝》,还含《莫扎特问题之谜》《半面人》《遇见“塞尚”》《归乡》《遇见大鲸鱼》,共六册。这六册书篇幅长不过三万字,短至数千字,配以风格各异的精妙插图,让阅读变成一件格外轻松惬意的事。我花了三个晚上读完全套,每读一本都产生一种奇特的“陷入”感,仿佛爱丽丝掉进兔子洞,忽然有了一种不可思议的信心——相信每一本都会有不同面目,却无法预知下一本将呈现一个怎样的故事,自己又将如何被作者的叙述所牵引……至此我才恍悟:这才是莫波格,一个不仅仅会写战争纳粹犹太人的莫波格,一个多面的独一无二的莫波格。读完这套书,我甚至产生了一种想象:一扇朝阳的窗户悄然打开,清风与花香倏然而入——莫波格为我郁积心头已久的疑惑提供了一条出路:儿童文学还可以有更多可能!

     

        六册书,六幅不同面目。它们如此简约朴素,却拥有各个不同的灼人光彩。它们犹如结结实实疏密有致的块垒,厚重,富有节奏感,余音不绝。也许每一个都可以拿来衍生出一个鸿篇巨制,偏偏,莫波格吝啬笔墨,却给予读者奢侈的审美享受。而阅读莫波格带来的厚重感,正来源于他的这份“吝啬”。曾经有一段时间,我误认为莫波格是记者出身,因为他笔下的每一个故事都可以在现实中找到投射,且他又时常选择第一人称叙述,那些故事真实得如同近在咫尺。他实现了一种神奇的跨越,他为孩子写作,却没有单纯地落笔于孩子,他在虚构和非虚构之间自由穿梭,他的作品里,不仅有孩子的视角,更多的是社会,是自然,是历史,是记忆,是哲学,是沉甸甸的情感……他讲故事的才能出神入化,他找到了一个既能吸引孩子又能吸引成人恰如其分的叙述入口,你看不到他的技巧——真正的叙述技巧正在于看不见它的存在,顺乎自然,水到渠成。他再次证明了儿童文学里应该存在无所禁忌的主题——没有什么主题不能对孩子讲述,关键在于作者如何用心用头脑经营你的故事。这对儿童文学写作者给出了更加严苛的功课:你的视野胸怀该有多宽,才能像莫波格那样举重若轻、驾轻就熟?

     

        于我来说,读莫波格的过程还有另一层美妙,读着读着,时不时遭遇灵光乍现的欣喜。这是杰出作家对于一个写作者的灵感点燃,阅读的最高境界大概不过如此。

     

    光明日报
    光明日报(1985.01 - 2009.12)
    中华读书报
    中华读书报(1998.01 - 2010.08)
    文摘报
    文摘报(1998.01 - 2010.08)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博览群书(1998.01-2009.08)
    书摘
    书摘(1998.01-2009.08)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