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2016世界园艺博览会在土耳其拉开帷幕,由苏州农业职业技术学院设计、建设和维护的“中国华园”惊艳亮相。园内假山奇石、曲桥流水相映成趣,“烟雨江南”的旋律从设计成石头形状的音箱中飘散而出,让人行走其中,仿佛置身江南。
“中国华园”的精雕细琢,体现了学校对“工匠精神”孜孜不倦的追求。在苏州农业职业技术学院党委书记徐向明看来,农业人才培养已告别“面朝黄土背朝天”的旧时代,亟须“工匠精神”的注入。“如何实现?首先是敬业,爱自己所做的;之后是专注,专注于自己所爱的。具备了敬业和专注,再推动学生不断创新,逐渐成为一名好工匠。”
身体力行,院长奔走工地间
这几年,为了筑园,长时间的出差已成为苏州农业职业技术学院园林工程学院院长周军生活的常态。2012年荷兰世界园艺博览会的“中国园”、2014年青岛世界园艺博览会的“江苏园”等都是由该校主导设计和建设的。
“我们不是单纯‘筑’一个园林,而是将项目融入教学,教师‘做中教’,学生‘做中学’,让创新精神和创意思维不断碰撞。”周军告诉记者。
作为中国近现代园艺与园林职业教育的发祥地,鼓励师生“上一线”“接地气”,是苏州农职院老一辈留下来的传统。然而,如何让实践变得丰富多彩,满足更多学生的需求,考验着“周军们”的智慧。
如今,苏州农职院的实践基地多达300多处,园林专业的师生往来于工地与课堂间已成为一种常态。“我们会带着学生参与项目招标,师生一起做标书、竞标,后期树木的修剪、养护、景点布置,全部由我们共同完成。”
上工地、做工程,周军都和学生们在一起。“我做得到位、做得更多,学生才服气。”周军说。
精耕细作,职业农民现田头
作为苏南地区唯一的“农”字高校,苏州农职院深知:培养职业农民,关键要让学生“爱农”“专农”。
2013年,苏州农职院与太仓市政府联合招生组建“太仓班”。苏州农业职业技术学院院长李振陆告诉记者,要通过定向培养,造就一批“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的新型职业农民。
为了让学生更真实、贴近地感受农业生产每一步,“太仓班”打破课程顺序,理论与实践穿插进行,以实践辅助理论学习。如此一来,学生在学习时不用靠“脑补”,也能“心里有数”。三年中,学生的脚步遍布太仓各基层农村、农企、园区和农场。
放水养鱼,创新工匠活跃社会
在苏州农职院看来,“工匠精神”的核心在于创新,而要提升起学生对创新的重视,关键是要营造氛围,放水养鱼。
“2009年以来,学校每年都组建20余个科技为农服务团队,以服务带动师生创新已成为学校的亮点工程。”苏州农业职业技术学院为农服务办负责人介绍,2015年,苏州农职院共为结对的现代农业园区推广新品种60余个、新技术20余项、新模式10余项。
让创新思维迸发是第一步,为创新思维找到“落脚点”才是苏州农职院的终极目标。围绕园林产业链,学校建立了“创业泵站”,为创业学生免费提供场地,并配备创业导师。
如今,“敬业、专注、创新”三部曲不仅提升了学校的美誉度,更让学生实现了技艺和素养的同步提升。徐向明告诉记者,为了抢购苏州农职院的学生,有些公司甚至专门开辟一块区域成立园中校,用于学生顶岗实习。(本报记者 苏 雁 本报通讯员 许学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