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6年07月18日 星期一

    金春燮:把“红色DNA”植根在白山松水间

    作者:本报记者 鲍盛华 《光明日报》( 2016年07月18日 04版)

        【新闻人物】

     

        “纪念碑不是凝固的水泥,它是有灵魂、有生命的,它凝聚的是中华民族坚强不屈的革命精神和伟大追求!”谈起77座抗日烈士纪念碑和抗联遗址,今年已经70岁的金春燮语调铿锵。

     

        10年间,挖掘整理抗联事迹资料、书籍100多万字,先后自筹、协调资金1300多万元建起77座抗日烈士纪念碑和抗联遗址,打造吉林省第一个县级红色教育网站“黑水中华魂——汪清英烈网”。金春燮,为了不让“红色DNA”断代,老而弥坚,痴心不改。2015年,由于事迹突出,被中宣部评为全国“时代楷模”。

     

        2005年,金春燮从吉林省汪清县人大常委会副主任的岗位退休,做了县关工委主任。“关工委的重要工作之一就是对孩子们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在这个过程中,我发现尽管汪清的抗联事迹丰富,可孩子们却很少知道。”金春燮感叹,“汪清是中共东满特委所在地,发生过105场抗日战斗,600多名抗日将士长眠于此!”

     

        金春燮萌生了一个念头:在有生之年,为在汪清牺牲的抗战英烈立碑。

     

        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资金成了金春燮面临的第一大难题。为了募集资金,金春燮一个个单位、一家家企业去筹集。付不起设计费,他就跑到县设计院当“小学生”,学习绘制图纸。为了节省交通费,他经常搭过路车去办事,有一回在零下30摄氏度的天气里坐上了铲车的铲斗。“与抗联烈士相比,我这点儿苦,微不足道。”金春燮说。

     

        纪念碑和遗址一座座地建立起来了,然而另一个问题随之而来:纪念碑和遗址都在山里,群众平时去一次不容易。如何让更多的群众更深入地了解抗战史,金春燮又琢磨开了:要为抗联烈士著书立传!

     

        说干就干,他向全国发出“收集号召”,在很短的时间内,收集到了数百份汪清在抗联时期的相关材料。从此,这些被金春燮称为“宝贝”的史料,不仅占据了他的办公室和家,还令他夜以继日地查找、走访、核实、校正。为核实英烈的事迹资料,他寻访了全国10余个省市,行程达两万多公里。

     

        功夫不负有心人,利用核实后的资料,他编纂了《战斗在白山黑水》《小汪清抗日游击根据地简介》《不朽的丰碑》等40余本资料书籍和小册子,还组织拍摄了20余部电视宣传片、传记片。

     

        “怎么才能更有效地帮助青少年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2015年3月,金春燮在网上看到一则“雷锋班”学生做好事的报道,随即萌生了新的想法:利用汪清的红色资源,建立以抗联英烈名字命名的英烈班或英烈中队。

     

        在金春燮的推动下,不到半年,汪清县42所中小学校就全部建立了英烈班和英烈中队,2000多名学生成了英烈班级的成员。“42个英烈班和英烈中队,就意味着有42名英烈的事迹能够得到传播,42名英烈的精神能够得到发扬。”金春燮说。

     

        如今,金春燮让“红色DNA”代代相传的努力仍在继续,而他本人的精神也已融进了“红色DNA”。(本报记者 鲍盛华)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