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影像】
崂山,位于山东半岛南端,主峰海拔约1132米,是中国海岸线第一高峰。“泰山虽云高,不如东海崂”“千难万难不离崂山”,在当地一直流传着这样两句老话,彰显着青岛人拥有“海上第一名山”的自豪与骄傲。崂山东南部,80多公里的绵长海岸线上,有大大小小13个海湾,星罗棋布着十几个小渔村。放眼望去,这些小渔村犹如镶嵌在海岸线上的一颗颗珍珠,青山辉映,泛舟点点,勾勒出一幅幅优美的山海田园画卷
“鸥队闲云外,人家乱石中;居民浑太古,十石半鱼翁。”这是清代进士江如瑛在《青山道中》里的诗句。“青山”指的就是“青山渔村”,这个位于崂山深处、拥有600年历史的小渔村,是2012年首批“中国传统村落”,还被网友评价为“中国最美渔村”。小渔村三面环山一面临海,村中约千户人家,错落有致依山而建。村民盖房时有一条不成文的规矩——“东不期西,前不压后”,这样的布局方式使每家每户推开窗户都能看见大海。村庄阡陌交通,村民种茶捕鱼,几十年来一直保持着原生态的生活方式。
“要看山海景色美,请到崂山雕龙嘴。”雕龙嘴村在青山渔村的北面,村庄依山面海,呈长方形分布在山坡涧旁。这里奇峰突兀、巨石嶙峋,村西南的白云洞、棋盘石等都是远近闻名的景点。村庄前有一条雕龙嘴河,河里生长着崂山名产——仙胎鱼,此鱼长不过尺,喜居清流,烹食鲜美无比。2013年,雕龙嘴村被评为“中国最佳宜居乡村”。
会场村同样是崂山东麓海岸线上的小渔村,一面靠山三面环海,海水盐度在30%左右,誉满四方的“会场螃蟹”就生长在这里。会场螃蟹与其他螃蟹相比,蟹钳长、腹部亮、肉白嫩、积泥少。小渔村的捕蟹历史可以追溯到明代,几百年来,渔民们心口相传着捕捞秘诀,知道怎样把网下在海流横截面上。每公斤不低于200元的会场螃蟹,为小渔村带来改变收入的重大机遇。
黄山村也在崂山东麓海岸线上,这个村盛产海蜇。每年7月中下旬,闻名胶东的黄山海蜇就进入了捕捞季,一天最高捕捞量可达10万斤左右。傍晚时分,男人们驾驶渔船陆续靠岸,在岸边等候已久的女人们便开始上船进行分拣和分割。作为一个专业“海蜇村”,黄山村目前已经形成了养殖、捕捞、深加工、批发“一条龙”,在三个月的捕捞季里,每个渔民平均能赚到8万元到10万元左右。
20世纪50年代,崂山开始“南茶北引”,崂山茶一度成为中国当时纬度最高的茶叶品种。由于霜期长,叶片生长缓慢,崂山茶滋味醇爽,令各地好茶者赞不绝口。2015年,崂山茶产值达1.8亿元,茶叶已成为渔村的主要收入来源。
崂山王哥庄大馒头则是崂山渔村世代相传的手工面制品,至今已有500余年的历史。一袋面粉在变成大馒头的过程中,每个环节都有讲究——山泉水、手工揉、木柴烧、大锅蒸。王哥庄一年能卖出3400万个大馒头,有的还漂洋过海卖到了日韩、欧美等地。2016年,大馒头产值预计突破亿元。
过去,渔村是落后的、封闭的、穷苦的,除了打鱼还是打鱼。如今,在政府的引导扶持下,渔村经济已经从海洋延伸到陆地,捕捞养殖、茶园经济、馒头产业、生态旅游,一个个绿色文明、民风醇厚、生活富裕的新渔村蓬勃生长。2015年,崂山渔村的自助游客已经突破100万人,实现旅游收入2.1亿元。
海水豆腐炖牡蛎、金钩海米拌黄瓜、大梭蟹小蛤蜊、甜晒的面包鱼……来到崂山的一个个美丽渔村,当一道道海鲜大餐摆上桌,相信每一个人都会爱上这里、流连忘返。
(本报记者 刘艳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