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结构 转方式 长三角城市群调研行③】
“上海”手表、“永久”自行车、“蝴蝶”缝纫机、“英雄”钢笔……曾经的上海制造在祖国大地家喻户晓。而行至今天,这些老品牌已更多地成为回忆。
伴随上海频繁出现的词,是“大飞机”,是“创客”,是“全球科创中心”……一晃,老上海已在创新驱动发展中完成了历史嬗变,呈现在人们面前的是一座崭新的创新之城、灵动之城、希望之城。
国家大战略:中国制造的自主意识
7月11日,英国伦敦范堡罗航展上,中国商飞一口气签下90架ARJ-21订单。
这一天,距离ARJ-21在国内完成商业首飞还未满半月。中国制造的民航客机飞往国际舞台的步伐,如此之快。
这背后,是上海肩负“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这一国家战略的主动作为。人们发现,从ARJ-21新支线客机、C919大型客机、CJ-1000A航空发动机,到长征六号火箭、“海洋石油981号”钻井平台、AP1000核电设备……一大批在上海取得突破的重大自主创新装备,与国家战略专项密切相关。
“加快向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进军,是中央赋予上海的任务。”上海市政府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严军说,上海有条件、有基础,更有责任大力发展先进制造业。
这样一种对国家创新发展战略的责任感,不仅扎根在上海国企的发展理念中,也深植在那些敢于担当的民企中。
走进美钻公司的生产车间,一台大型水下重载机器人尤为引人注目。“这台设备自带摄像设备和声呐系统,能够潜到水下3000米,进行自动作业。”美钻公司技术部经理周清华告诉记者。在我国,深海采油装备长期被美国几家巨头霸占。为了打破这种垄断,这家民营企业经过20多年潜心攻关,填补了国家深海水下油气钻采装备制造领域的空白。
“着眼于服务国家战略,上海将实施一批科技创新重大举措,全面谋篇布局、扎实推进。”上海市科学技术委员会秘书长林旭伟说。
双创小切口:“嵌入式”的草根力量
在上海市副市长周波看来,在加快科创中心战略布局的同时,上海更加注重激活民间力量、草根力量。“上海要努力让大树底下多长草,更要大树底下好乘凉,让上海的转型更具活力和竞争力”。
在杨浦区一个叫“创客加”的众创空间,红色“+”号造型的巨大座椅分外惹眼。在这里,创客们可以通过线上线下结合的新型创客基地,来使用丰富的低门槛创业公共服务。
更有吸引力的是,“创客加”凭借平台优势为大企业提供创新外包服务,然后以订单的形式发包给入驻众创空间的创业者,帮助创业者实实在在赚得“第一桶金”。
2015年,仅张江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内就新增众创空间120余个,新增众创总面积12万平方米,形成了“大院大所+创客”“央企总部+创客”“投资机构+创客”和“产业基地+创客”等嵌入式、专业化创客空间模式。
与此同时,一批“2.0”“3.0”版本的新品牌众创空间脱颖而出。它们不只是租工位、收房租的“二房东”,更是自带“赚钱能力”的“创业家”,能给入驻空间的创业者带来第一笔订单。
改革长视角:内聚外合的创新格局
上海协和路上,有家叫“苏河汇”的企业,创立仅仅3年,却孵化了300多家企业,投资的创业企业超过110家。
苏河汇的“准生证”得益于上海的商事制度改革。上海市取消了孵化器认定审批事项,在全国首创允许“众创空间”“创客空间”“创业孵化器”等字样使用在企业名称中。得益于此,长宁区核批了上海市首家以“众创空间”为字号的企业,苏河汇由此诞生,也才有了后来的快速生长。
如今,苏河汇已经成为国内首家在新三板挂牌的众创空间和天使投资机构。
目前,上海围绕人才发展、国企科技创新、众创空间、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等9个方面出台了配套政策和细则。“这些政策举措,将针对科技创新中心建设中的重点领域和核心瓶颈制约,深化改革突破。”林旭伟说。
站在长三角的格局上,上海“全球科创中心”的定位具有特殊意义。《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发展规划》提出,共建内聚外合的开放型创新网络,构建协同创新格局。
在长三角的格局中,上海要承担“思想策源、知识创造、要素集散”的重要功能。“建设以上海为中心、宁杭合为支点、其他城市为节点的网络化创新体系。”
(本报记者 陈恒 刘坤 孙嘉靖 曹继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