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6年07月14日 星期四

    模式多样只为人尽其才

    ——哈工大机器人集团“聚才”创新创业的故事(下)

    作者:本报记者 邢宇皓 朱伟华 《光明日报》( 2016年07月14日 01版)

        哈工大机器人集团是黑龙江省委、省政府与哈尔滨工业大学倾注心力打造的集聚人才、创新创业的平台。作为探路者,它在产业化过程中的兴衰成败,牵动着无数人的心;它在运行中积累的经验教训,给人很多启示;它走出的新路能否被后来者借鉴,同样引人关注。

     

    争议

     

        在康复机器人领域做得风生水起的杨炽夫,其实背负着不小的压力。

     

        “哈工大电液伺服仿真与试验系统研究所副所长”“哈工大机器人集团服务机器人事业部天愈康复医疗机器人有限公司董事长兼首席科学家”,两个截然不同的身份、两个截然不同的研究方向集于一身,不同的声音也随之而来。

     

        以往,在高校,人们更多地看重的是教学能力和科研能力。而像杨炽夫这样,被众人普遍看好的青年科研人才,将很多精力投入到面向市场的创业中去,是否值得?教学、科研、创业,哪一个是“主业”、该如何平衡?人的精力有限,身兼数职,能否兼顾?伴随一连串问题而来的,有规劝,有惋惜,也有怀疑。

     

        “我觉得,一流的科学家与一流的企业家并非不可兼得。”对杨炽夫来说,在学校研究所对外骨骼机器人的科研攻关和在创新平台对康复机器人的创业,他都不想放弃。“我的志向是:在科研方向上,做世界上最好的‘钢铁侠’装备;在产业方向上,做世界一流的康复机器人供货商和服务商。”面对来自外部的争议,他只有一个念头:加倍努力,不辜负所有人的期望。

     

        类似杨炽夫这样的情况,在哈工大机器人集团不是个案,也被哈工大副校长韩杰才看在眼里。“说到底,是四个字:人尽其才。每个人的性格、知识、能力,决定了他到底最擅长做什么,是适合做教师、科学家、发明家,还是企业家。在哈工大机器人集团,我们希望这些青年人才在创业实践中尝试,找到最适合自己的位置。”韩杰才说,“对于他们个人,这可能是一个试错的过程,因此,从学校的角度,确保他们的角色、身份可以自由切换,就是要给这些人才多一分理解、尊重和保障”。

     

    复制

     

        哈工大机器人集团创建一年多来,创新成果不断涌现,创业激情持续迸发,聚才效应初步显现。很多人在问,哈工大机器人集团的成功是否可以复制?

     

        “没有固定模式,就是哈工大机器人集团的模式。”韩杰才说,“作为全省瞩目的创新创业平台,从黑龙江省委、省政府,到哈尔滨工业大学,为哈工大机器人集团的发展,提供了大量的政策支持和制度保障,而所有决策的最根本出发点,都是为哈工大机器人集团创造一个最适合发展的外部环境。”

     

        在韩杰才看来,创立哈工大机器人集团最重要的收获,是打开了一个汇聚人才、振兴东北的思路。

     

        韩杰才透露,沿着哈工大机器人集团的创建思路,有关方面正在筹划在大庆组建哈工大环境集团。“和机器人研发一样,哈工大在环境治理方面也有着雄厚的技术积淀;而大庆,一方面有着从资源城市转型的迫切要求,另一方面,自身也面临环境综合治理的实际需求,这就是市场。我们希望通过这个平台,对国内的环保产业起到辐射带动作用。同时,盘活大庆乃至国内其他地区的中小型环保企业、创新创业团队,加入集团,共同发展。”

     

        哈工大机器人集团的创建,最大的启示是什么?

     

        “思路决定出路。”韩杰才说。

     

        (本报记者 邢宇皓 朱伟华)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