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正视听·聚焦南海】
菲律宾阿基诺三世政府单方面提起的所谓南海仲裁案裁决7月12日出笼了。中国政府坚定表达了对临时仲裁庭审理中菲南海仲裁案“不接受、不参与”,对仲裁结果“不接受、不执行”的严正立场,呼吁菲方尽快回到磋商对话渠道,展示务实和善意,以解决中菲南海争议。中国政府的这一立场不仅有理有据,也得到了国际社会近70个国家和地区组织的响应和支持。
所谓的仲裁之所以引起关注,原因有三:一是人们好奇临时仲裁庭的5位法官究竟会展示什么样的法律专业能力,适用《联合国海洋法公约》原则来提供中菲南海争议的“客观和准确”的判断?二是临时仲裁庭就是一个“草台班子”,其人员构成几乎是清一色的欧洲海洋法专家,唯一的非洲法官还是在欧洲教育和成长起来的。人们好奇,这样一个仲裁机构究竟如何能够“公正和公平”地介入既涉及历史又涉及法律,既涉及《公约》又涉及各种国际习惯法的南海主权争议?三是在美国等西方国家幕后插手和西方舆论的鼓噪之下,所谓的仲裁其实是司法外衣掩盖下的一出丑陋的“政治闹剧”。人们好奇,仲裁庭审议和裁决讨论过程如何能够做到看起来像是在秉持“独立的司法主义”?
随着所谓仲裁案裁决的出台,世人得以看清了临时仲裁庭的真面目。临时仲裁庭在整个南海仲裁案中的表现,不仅是擅自“扩权”“越权”,明显背离《公约》的基本精神,更是把本来严肃的司法审议变成了一幕荒唐的“政治闹剧”。
菲律宾一共提出了15项针对中国的仲裁指控,2015年10月29日临时仲裁庭在可受理性和管辖权判决中,宣布对其中的7项进行诉讼受理、1项要求菲律宾补充材料、其余7项在审理中决定是否受理。菲律宾所提出的诉讼内容的本质是将原本《公约》不予调整的主权争议,包装成了所谓《公约》条款的澄清和《公约》执行中的争议。临时仲裁庭完全忽视中国2006年就主权争议、海洋划界和历史性权利等问题所作出的不接受国际司法仲裁的“排除性声明”,枉顾菲律宾仲裁诉求的“法律陷阱”,做出完全和《公约》精神冲突的管辖权和可受理性裁决,这本身就是一个妄裁之举。
临时仲裁庭无视中国南海主权和海洋权益的历史证据,无视太平岛是按照《公约》可以划设200海里专属经济区的“岛”的法律地位,无视中国南海断续线的历史由来,无视南海仲裁案是海洋划界争议的本质,蓄意简单地按照所谓的“法律主义”进行“审理”。可以说,所谓仲裁庭裁决是《公约》生效以来最大的败笔,是极不严肃地偏袒菲律宾,将南海仲裁案政治化,有损国际海洋法调整全球海洋权益的法律尊严。
不得不说,这样的仲裁结果恰恰是美国、日本等西方国家竭力追求的。在裁决出来之前,这些国家通过各种方式影响临时仲裁庭的裁决,要把所谓裁决做实为打击和限制中国南海正当主权与海洋权益诉求的“紧箍咒”。对于这样的图谋,中国前国务委员戴秉国7月5日在中美智库南海对话会上义正词严地宣布,仲裁结果“就是一页废纸”。
对于这样的仲裁结果,中国已经有充分的心理、舆论和政策准备。中国从来愿意在南海争议问题上和有关国家坐下来谈。菲律宾杜特尔特政府当前就南海仲裁案的柔性表态说明,国家间合作的意志和决心远胜于任何形式主义的所谓裁决。任何国际势力想要通过临时仲裁庭的所谓裁决损害中国在南海的领土主权和海洋权益的图谋,是注定会破产的。
(朱锋,作者系南京大学中国南海研究协同创新中心执行主任、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院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