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6年07月13日 星期三

    坚持党的领导是历史和人民的共同选择

    ——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

    作者:徐永军 《光明日报》( 2016年07月13日 14版)

        【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精神】

     

        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全面回顾了党95年光辉历程,从中得出一系列深刻的历史启示,其中一条是:“历史和人民选择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事业是正确的,必须长期坚持、永不动摇”。这一重要历史启示以简洁明了的语言,告诉我们一个真理:党的领导地位不是自封的,是历史和人民的共同选择,有着深厚的实践基础与群众基础。坚持和完善党的领导,是党和国家的根本所在、命脉所在,是全国各族人民的利益所在、幸福所在。

     

     

        人民总是从历史活动的实践和比较中,不断寻找能够带领自己前进的领路人。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历史的选择、人民的选择。那么,历史和人民是怎样选择中国共产党的呢?近代以来的中国历史特别是中国共产党95年的奋斗历程,向我们清晰地展现了这一选择过程。

     

        自1840年鸦片战争起,中国一步一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逐步陷入苦难深重和极度屈辱的深渊之中。为了救国救民,无数仁人志士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尝试了各种方式:改朝换代的太平天国运动、“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洋务运动、君主立宪的戊戌维新、“扶清灭洋”的义和团运动、矢志“民主共和”的辛亥革命,结果都失败了。事实教育和启迪了中国的先进分子:不触动封建根基的自强运动和改良主义,旧式的农民战争,资产阶级革命派领导的革命,照搬西方资本主义的其他种种方案,都不能完成救亡图存的民族使命和反帝反封建的历史任务。要求得国家独立富强和人民自由幸福,必须找到新的先进理论和社会力量,开辟新的道路。

     

        正当中国先进分子在苦闷与彷徨之中艰难探索之时,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我们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1919年,在五四运动中,中国工人阶级开始以独立姿态登上政治舞台。1921年,在马列主义同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的进程中,中国共产党应运而生。自从有了中国共产党,中国革命就有了正确的前进方向,中国的面貌就焕然一新。毛泽东同志曾经指出:“在中国,事情非常明白,谁能领导人民推翻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谁就能取得人民的信仰,因为人民的死敌是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而特别是帝国主义的缘故。”中国共产党成立第二年,就在中国人民面前第一次明确提出了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指明了中国革命前进的正确方向,并带领人民历经千辛万苦、付出巨大牺牲,于1949年取得了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新中国成立以后,中国共产党又紧紧依靠人民,完成了社会主义革命,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开启了大规模社会主义建设,实行了改革开放,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前途命运,不可逆转地结束了近代以来中国内忧外患、积贫积弱的悲惨命运,不可逆转地开启了中华民族不断发展壮大、走向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因而赢得了全国各族人民的衷心拥护和支持。今天,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人民生活不断改善,综合国力和国际影响力持续上升,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展现出无比光明的前景。

     

        历史和现实已经充分证明,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没有共产党,就没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当代中国一切发展进步。在“七一”重要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高度评价了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进行革命、建设、改革所取得的伟大成就。他指出,中国产生了共产党,这是开天辟地的大事变。这一开天辟地的大事变,深刻改变了近代以后中华民族发展的方向和进程,深刻改变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前途和命运,深刻改变了世界发展的趋势和格局。在95年波澜壮阔的历史进程中,中国共产党为中华民族作出了伟大历史贡献,实现了中国从几千年封建专制政治向人民民主的伟大飞跃,实现了中华民族由不断衰落到根本扭转命运、持续走向繁荣富强的伟大飞跃,实现了中国人民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强起来的伟大飞跃。他强调,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取得的伟大胜利,使具有5000多年文明历史的中华民族全面迈向现代化,让中华文明在现代化进程中焕发出新的蓬勃生机;使具有500年历史的社会主义主张在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成功开辟出具有高度现实性和可行性的正确道路,让科学社会主义在21世纪焕发出新的蓬勃生机;使具有60多年历史的新中国建设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中国这个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在短短30多年里摆脱贫困并跃升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彻底摆脱被开除球籍的危险,创造了人类社会发展史上惊天动地的发展奇迹,使中华民族焕发出新的蓬勃生机。这三个“深刻改变”、三个“伟大飞跃”、三个“新的蓬勃生机”,站在中华文明5000年、世界社会主义500年和人类社会发展史的高度,深刻阐明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对于中华民族的繁荣昌盛和中国人民的幸福安宁的伟大历史意义,深刻揭示了历史和人民选择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历史必然性。

     

     

        在近代中国激烈的政治较量中,后起的共产党凭什么能够脱颖而出,带领人民不断从胜利走向胜利呢?这是因为我们党在长期奋斗中“形成了自己的独特优势”。这些独特优势是全面的,包括理论优势、政治优势、组织优势、制度优势和密切联系群众的优势。

     

        党的理论优势,就是坚持以马列主义为指导,坚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并用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武装全党、教育人民的优势。党的政治优势,就是通过强有力的思想政治工作,教育广大党员和干部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坚持贯彻艰苦奋斗、勤俭建国方针的优势。党的组织优势,就是坚持健全党的组织体系和完善党的组织方式,努力建设高素质干部队伍和人才队伍,切实巩固和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坚强战斗堡垒作用的优势。党的制度优势,就是坚持民主集中制的根本组织制度和领导制度,实行民主基础上的集中和集中指导下的民主相结合,不断巩固党的团结统一和增强党的创造活力的优势。党的密切联系群众的优势,就是坚持党的根本宗旨,贯彻党的群众路线,使党的一切工作充分体现人民群众的意志、利益和要求的优势。正是这些独特优势,保证了我们党由小到大、由弱到强,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不断谱写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壮丽篇章。

     

        正是这些独特优势,保证了我们党在世界形势深刻变化的历史进程中始终走在时代前列,在应对国内外各种风险和考验的历史进程中始终成为中国人民的主心骨,在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进程中始终成为坚强领导核心。今天,我们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就必须十分珍惜、始终坚持和充分发挥这些独特优势。

     

     

        当前,国内外许多人都在谈论中国奇迹,在努力探寻和破解中国奇迹产生的奥秘。对我们来说,中国奇迹产生的最大奥秘,就是中国人民在20世纪作出了符合历史必然性的抉择,选择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而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够带领中国人民创造奇迹,就因为具有上述独特优势。在上世纪80年代,当我们还在为温饱而奋斗的时候,邓小平同志就充满自信地预言,21世纪是亚洲的世纪,是中国的世纪。邓小平同志的自信来自哪里?来自对坚持党的领导之于中国前途命运的历史与现实意义的深切把握,来自在党的领导下找到了一条发展中国、振兴中华的正确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习近平总书记庄严宣示,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国人民完全有信心为人类对更好社会制度的探索提供中国方案,中国将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体系建设,努力为完善全球治理贡献中国智慧。这昂扬激越鼓舞人心的自信来自哪里?同样来自对坚持党的领导之于中国前途命运的历史与现实意义的深刻认识和深切把握,来自在党的领导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体系、制度不断丰富和完善,来自对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精神标识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传承与弘扬。

     

        历史和现实已经充分证明,没有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就没有新中国,就没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当代中国一切发展进步;离开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就不可能有中国奇迹,就不可能有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正因为如此,习近平总书记在“七一”重要讲话中再次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坚持和完善党的领导,是党和国家的根本所在、命脉所在,是全国各族人民的利益所在、幸福所在。”我们必须遵从历史和人民的选择,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永不动摇。唯有如此,我们才能在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中,应对重大挑战,抵御重大风险,克服重大阻力,解决重大矛盾,不断谱写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篇章,不断为国家、为民族、为人民创立新的功绩。唯有如此,我们才能在人民对我们党的“考试”中、在我们党正在经受和将要经受各种危险和考验的“考试”中,按照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不忘初心、继续前进的八个方面的要求,不断把党和人民的各项事业推向前进,向历史、向人民交出新的更加优异的答卷。

     

        (徐永军,作者系中央文献研究室室务委员、第四编研部主任)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