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6年07月13日 星期三

    交河、高昌故城:

    夜游活动让文化遗产“活”起来

    作者:本报记者 王瑟 本报通讯员 王一坤 《光明日报》( 2016年07月13日 05版)
    图为交河故城的傍晚。
    图为高昌故城鸟瞰。本报记者 王瑟摄/光明图片

        西边的太阳快要落山了,悠悠的热瓦普琴声突然在寂静的交河故城里响起,点点灯火伴随被太阳照射了一天的滚烫沙子,驱走了苍茫荒凉。

     

        夜游交河。一个听上去就很亲切美丽的项目,就这样在日落时分悄悄开始了。

     

        穿行在这座早已成为历史,成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故城,就好似站在了《英雄》中残剑为无名写下“天下”二字的茫茫沙海,也似立于《卧虎藏龙》里玉娇龙与王小虎初识的荒凉戈壁。

     

        新疆吐鲁番,西域一颗璀璨的明珠。在茫茫的沙漠戈壁中,它就像是一颗绿意蓬勃的大树,为所有行走在丝绸之路上的商队提供着阴凉与歇息。那树立在吐鲁番两边的明珠——交河与高昌故城,就像是沙漠中的老兵,带着一身的历史荣誉与气息屹立至今。

     

        “我们开发夜游交河项目,就是要吸引更多的游客,特别是年轻人来这里感受历史。这也算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的一些探索吧。”吐鲁番市文物局局长王霄飞这样说道。

     

    两座故城辉煌的历史

     

        交河故城在维吾尔语里为“雅尔和图”。它不仅是与古楼兰齐名的西域古城,更有“东方庞贝城”之称。它位于新疆吐鲁番市西约1公里的亚尔孜沟中一座高30多米状若柳叶的孤岛上。《汉书·西域传》中记载:“车师前国,王治交河,河水分流绕城下,故号交河”,唐代安西都护府最初设在此地,十三世纪下半叶,西北蒙古贵族发动战争,交河城于1383年在战火中消亡。

     

        交河犹如一艘古老的大船,沉积在无垠的瀚海,历经两千多年风雨兼程,依然屹立在世人面前。故城的周围被深约30米的河谷所环绕,长约1650米,最宽处约300米,建筑遗址面积约38万平方米,四周崖岸壁立,形势险要,易守难攻,自古就是兵家必争之地。

     

        交河故城内的街道纵横交错、四通八达,一条南北走向的中央大道把交河分成东西两个部分。官署建在东部地势较高的台地上,气势雄伟、规模宏大。公元640年,唐朝政府在此设立安西都护府,作为西域最高军政机构管辖西域。大唐公主的驸马乔师望曾任安西都护。“白日登高望烽火,黄昏饮马傍交河”“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或许这就是交河当年的夜色吧。

     

        在吐鲁番的东边40公里处,维吾尔语为“哈拉和卓”的,就是久负盛名的高昌故城。

     

        西汉皇帝刘彻看上了来自大宛国的大宛马,便派人以金银换宝马。但派出的求马使者不但被杀,连购马的无数钱财也被劫掠一空。盛怒之下,汉武帝遂令李广利率兵马数万进攻大宛国。当李广利的大军进入西域腹地后,却遇到了粮食不足的难题。碰巧大军途经高昌,此地“地势高敞”,非常适宜种植庄稼。李广利大喜,便想出“屯垦”的办法,留下一批士兵屯田和建造要塞,称为“高昌壁”。经过辛勤的劳作,解决了大军给养的问题,并一举成功战胜了大宛国。

     

        汉代时,高昌成为中央政府在西域的政治中心以及丝绸之路上的商业贸易集散地。当时高昌城那宽阔高大的城门外,人来车往,马嘶驼吼,东来西往的使节、商旅、行人鱼贯入城。

     

        相对于大船般的交河故城,高昌故城的形状却略显的规矩了些。长方形的城分外城、内城、宫城三部分。一位考古学家曾说过:如果想知道盛唐时的长安什么样,就来高昌故城吧。可惜的是,高昌城在13世纪末的战乱中废弃,大部分建筑物消失无存,目前保留较好的有外城西南和东南角两处寺院遗址。

     

        历史无声地将所有的情绪变成了沉默的故垒,这些故垒默默地守望着这方土地。李广利、鞠文泰、玄奘……这些刻在史书上的人物,都在这里留下了足迹,让它成为一代名城。

     

    两座故城的保护

     

        2014年6月22日,第38届世界遗产大会上审议通过了“丝绸之路:长安—天山廊道的路网”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吐鲁番的交河和高昌故城两处遗址榜上有名。

     

        交河和高昌故城在古代建筑史上独具特色,城市布局清晰可见,建筑物历历在目,两座历尽千年风雨的古城能够保存到今天,是一大奇迹。作为世界上最大、最古老、保存至今最完整的生土建筑城市,保护两个故城也是国家及各级地方政府的重要工作之一。

     

        交河和高昌故城历来就面临着严重的自然灾害,风蚀、雨蚀、洪水、地震和温差较大的气温影响等因素。为此,1992年至1996年,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投资100万美元,中国政府配套部分资金,开展交河故城保护维修工程。对地下寺院、西北小佛寺、东城门(瓮城)、两处民居遗址、古井进行考古发掘,在交河故城下河岸修筑了拦洪大坝。

     

        2006年至2008年,国家文物局启动丝绸之路(新疆段)重点文物保护维修工作三期和四期工程,主要完成了东北佛寺、官署区遗址本体及南门崖体的加固与维修;大佛寺遗址本体、南门片区、东门片区局部崖体及部分重点部位的加固与维修;塔林及其北面的4300多平方米区域的崖体实施加固和维修;安装视频复核系统、周界入侵报警系统、地波探测报警系统、防护区电子巡查系统、防护区各子系统间的供电、传输系统等;修筑防洪坝(东、西沟)建设工程计1800米。对西崖北段区域进行了崖体加固,包括官署区所有未加固区域、中央大道两侧墙体、沿参观路线两侧18个遗址单体等重要遗址。

     

        高昌故城更是投入科研、实施费用上亿元,移除了与景观不符的现代建筑,并通过地方投资把周边耕地征收用于文物保护,防止灌溉毁蚀城墙。目前已经进行了五期保护工程。

     

        保护仍在继续,游人对这里的向往,让文物工作者加快了保护的步伐,但仅仅是保护就可以了吗?这个问题成为吐鲁番文物部门及新疆文物部门深思的问题。

     

    两座故城的发展

     

        面对一城拥有两座故城的丰厚历史资源,如何在遗迹的保护传承上做出最新的实验探索,成为吐鲁番文物部门最想有所突破的地方。

     

        今年初,一项神秘的活动——“夜游交河”悄然拉开了大幕,并迅速成为年轻人喜欢的一个项目。

     

        即将入夜时分,参加夜游的游客从交河故城南门进入故城,在沿途夜灯的指示下缓缓走向交河城的大佛寺时,一台早已准备好的节目在那等待着他们。

     

        由乐器演奏、诗歌朗诵、木卡姆演唱等组成的晚会,演员全部来自吐鲁番本地的民间艺人,表演参照约旦佩特拉古城表演模式,全程不用扩音设备,游客们在舞台前的地毯上席地而坐欣赏节目。整个表演持续大约40分钟,表演结束后,游客们在导游的带领下沿着夜灯走出交河故城。

     

        这是新疆旅游文化“夜产品”实景演出的首次尝试。王霄飞局长表示,吐鲁番市将在不断总结完善“夜游交河”活动基础上,陆续推出“夜读苏公塔”“夜品葡萄沟”等旅游文化“夜产品”活动项目,让沉睡千年的历史文化“活”起来,让游客在参与活动中受到启迪,接受历史留给我们的文化遗产。

     

        而在高昌故城内,原来的参观路线也有了更新。站在故城南门口这个新的参观入口,故城内的大佛寺、城中主干道等主要游览路线一一呈现在人们眼前,使参观者更深地体验了当年这座如长安城一般“豪华”的魅力。

     

        王霄飞表示,如何让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保护中前行,是大家都在努力的方向。吐鲁番将两座故城拿出来进行试点,就是想让这些受到保护的故城更多地走进人们的内心深处,让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保护中更好地前行。

     

        (本报记者 王瑟 本报通讯员 王一坤)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