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6年07月12日 星期二

    音韵学的重要作用与新进展

    作者:郑张尚芳 《光明日报》( 2016年07月12日 09版)

        【中国话语 传薪绝学】

     

        中国数千年文明积累下无数历史文献,因文字、语音、词汇都会随时代发展产生变化,后代要读通前代典籍,不但要具备文字训诂知识,还要了解表述历代音系的音韵学知识。国学大师黄侃就说过,“非通音韵,即不能通文字训诂,理固如此。”但因汉字不是拼音文字,传统音韵学是由梵文悉昙、声明学影响而生的,为汇合两者曾产生不少难以一下明了的门法术语,故被视为不易掌握的绝学。现代音韵学以语音学、音系学为基础,学起来就容易多了。

     

        清人虽已能离析广韵来划分诗经古韵,也只分韵类,不知如何读其韵值,如段玉裁正确地分“支脂之”为三部,却不能分读三音,答江有诰信说“足下能知其所以分为三之本源乎?仆老耄,倘得闻而死,岂非大幸也!”而且所分韵部,大略相当后世韵辙,距韵母尚远。那些流行一时的古读,如朱熹的“叶音”,与古音近似甚至是相反,其实是追求古读愿望的反映,并不合音韵学要求,但这也鞭策学人力觅真正科学地复原当年孔子读诗经、杜甫吟唐诗的发音途径。

     

        现代音韵学是从1915—1926年瑞典汉学家高本汉的《中国音韵学研究》为广韵拟音,以及1923年汪荣宝在《歌戈鱼虞模古读考》中以梵译与日译对勘构拟古音最低元音a开始走上新路的。

     

        此后的音韵学研究,多数改走以历史语言学方法研究汉语历史音系结构变化的新路,百年来经中外数十位学者的努力也已解决好多音韵难点。国内外新论逾百,新起各家系统日益趋近,已可每字定音。

     

        下面以复声母的结构、上去声调的起源、单长元音复化为例,讲几项影响重大的古音进展。

     

        上古汉语音节结构酷似藏文,复声母分为两类:后垫式限带流音-r-l(角kr≠谷kl)、半元音-j-w为基本复母,而n-s-h-p-t-k-等加在词根声干前为前冠式。谐声、假借、转注(如考、太、溢分别派生自老、大、益)皆基于词根同音,声符只表词根而不连前冠。但前冠在中古时可以取代鼻流音和喉音声干在中古时升为声母:古鼻音流音有清类声母,后变送气的是基本声母(如“午”nga本为“杵”的初文,故“杵”原读清鼻音nghja,后才变khj->thj-)。前冠h-夺位则变晓母h-,如午声之许h-nga。我们可据此审核谐声的正误。如《说文解字》中“岁,从步戌声”的说法并不对,因“戌”smid跟“岁”并不同根,甲文实从戉Gwad声,其音s-hwads的s-冠非词根成分,故闽语岁仍只说hue。学者雅洪托夫和李方桂发现汉语后垫r专用于二等韵,既可用来解释“四等”韵乃介音不同而造成,重纽三等韵也由带r生成,又可解释等韵门法规定“有独立二等韵”的摄为“外转”,因其r可扩至齿音外各组声母,以及《五音声论》称k一等字为喉音,二等字为牙音之故。

     

        上古原无声调,上声来自后缀-’,最初表示“指小”和“昵称”,如“小、少、短、浅、歉”和“父、母、子、女、弟、嫂”;去声来自-s,最初表示形态,如使动用法,家-嫁、食-饲,名物化,称-秤、坐-座、结-髻,扩大范围后才变声调。战国后-gs转变为-h,同时-bs、-ds转-s。后者二次转h时,乃增-i尾来区别。魏晋形成的去声韵“祭泰夬废”皆增-i尾,即是-s变-ih的铁证。

     

        《切韵音系》将韵母分列四等但不均衡,一二四等合计31韵,带i介音、有标记的三等独为30韵。按理说,有标记的语音成分应远少于无标记的,三等的反常表明了i应为后起,梵语译音、藏泰文对应词可证。我们认定两类对立相当傣泰语元音长短对立,三等由短音来。长音单元音其非低元音至中古全都高化分裂,生成i尾韵“齐咍佳皆”,u尾韵“豪侯肴”,这与英语、德语中的元音大迁移长元音裂变规律相同,可解释上中古间大规模复化的成因。语言学家王力的上古音系统缺乏单元音i、u而用ei、eu,也是取上古后期裂变式。

     

        如此这些让人费解的怪现象都能解释了,提升解释力就是新音韵学的追求。

     

        音韵学要解释变,也要解释不变。如鼻韵元音相对稳定,今“空、康、刊、东、当、单”犹同上古,即因韵尾对元音会起抑制作用。

     

        以前音韵学主要列述音韵演化事实,对其发生机制颇多欠缺。新音韵学则强调探索演变发生机制及各种异常音变的成因,也即要求从理论上说明音变起因与转变过程。知其然并解释其所以然,必须做到既有传承又有创新。

     

        (郑张尚芳,作者为中国社科院语言研究所研究员)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