桌面上摆了5个玻璃瓶,每个瓶子上分别贴着“路”“医”“学”“水”“电”的字样。市水利局派驻该村第一书记韩光和驻村包保精准扶贫干部,给每位村民分发一颗花生米,“你觉得制约咱们村发展的问题是什么,你最急需解决的是什么,就把手里的花生米投到那个瓶里。”这是山东省济宁市微山县两城镇东单前村精准扶贫群众问计会的一个场面。
“类似这种‘扶贫问计会’,济宁市以乡镇为单位的各精准扶贫工作组均召开了10次以上。让群众自己做决策,确保扶贫工作对象精准、成因精准、问题精准和需求精准。”
“一号要务”落到实处
济宁市委书记马平昌说:“老百姓觉得自己最急需解决的制约生产生活的问题是什么,就想办法帮助他们解决。”实施精准扶贫,首先要摸清贫困人口数量和情况。建档立卡,被列为去年济宁市扶贫工作的“一号要务”。到目前为止,共计识别出一、二、三类贫困村510个,贫困人口20.54万人。记者在济宁市扶贫办看到,全市民情信息电子管理台账系统显示,扶贫对象哪家哪户什么情况、位置在哪,房子多大、收入多少等20多项信息一目了然。
在梳理归纳收集上来的致贫因素后,济宁市发现这些贫困人口的80%多集中在山区、黄河滩区和微山湖区,而制约这“三区”脱贫的根子也不尽相同。比如在号称济宁“东山里”的泗水县、曲阜市和邹城东部乡镇,道路交通不便是制约这些贫困人口脱贫的“关卡”。突出表现在山里的特色农产品“养在深闺人未识”,卖不出去赚不了钱;滩区、湖区群众则因为部分未通电脱贫受到限制。像这样投资巨大、牵涉发展全局的民生事项,都由市县两级筹资投入。2014年到去年底济宁累计投资3.87亿元,力克羁绊农民脱贫致富的顽疾。
致富路放心电通到家门口
济宁市有针对性地对“三区”实行人员下派对口,包保帮扶精准。比如选派道路交通部门的干部入住“东山里”的村庄,让电业部门干部进驻黄河滩区和微山湖区不通电的贫困村等。
由于目标精准、选派人员对路,在不到两年的时间内就将致富路、放心电铺架到了农民的家门口,共有35个乡镇、110个村,11.6万人从中受益。
记者到“三区”采访,正赶上泗水县泗张镇山坳村村民李庆民将自家的散养山鸡、山杏等农产品装车外运。他告诉记者:“自从水泥路修到山上以后,县、镇和包村干部又为每家送来1万元不等的致富启动资金,村里17户贫困家庭,有的上山搞青山羊、野山鸡养殖,有的搞水果、中草药种植,产品供不应求。”李庆民引领记者来到半山腰自己开办的“农家乐绿色饭庄”,仅此一项他去年收入就在10万元以上。
“去年俺这17个精准扶贫对象户均收入3.5万元以上,实现了当年脱贫。”李庆民自豪地说。
对症施治防范返贫
济宁市还超前防范因病致贫、因病返贫问题。下发居民医保精准扶贫意见,就建档立卡、精准扶贫内的困难人员确认、慢性病鉴定及医疗待遇标准等做出明确规定。将其全部纳入居民医保,对患有慢性病的扶贫对象及时鉴定。降低慢性病、住院费用报销起付标准,降幅最高达到50%,报销比例提高10%。取消大病保险1.2万元的起付标准、报销比例提高5%、最高支付限额提高到50万元。
“不仅包保脱贫,还要防范脱贫后的群众因病因灾返贫。”马平昌表示。
除了医疗保障以外,济宁还把政府救助兜底作为重要民生保障。统筹实施最低生活保障、特困人员供养、受灾人员救助等8项救助政策。从今年1月起,7个县市区农村低保标准提高到每人每月305元,6个县市区提高到335元、350元。
“从输血到造血、从大水漫灌到精确滴灌,济宁市到2017年年底将如期实现全部贫困人口摘掉‘穷帽子’。”马平昌充满信心。
(本报记者 赵秋丽 本报通讯员 丁永宏 王磊 赵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