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6年07月12日 星期二

    以抱团聚合摆脱困境

    ——哈工大机器人集团“聚才”创新创业的故事(中)

    作者:本报记者 邢宇皓 朱伟华 《光明日报》( 2016年07月12日 01版)

        创立仅仅一年半,哈工大机器人集团公司就汇聚了67位博士、237位硕士,单季度销售收入突破1.5亿元。短短时间里,在哈工大机器人集团,到底发生了什么?

     

    平台

     

        “高科技创新创业的最大难处,是碎片化。单打独斗,很难生存。”哈工大副校长韩杰才深有感触地说,“因此,从成立之初,哈工大机器人集团的定位就是资源整合平台——围绕‘机器人’,把碎片化的技术和碎片化的人聚集起来,抱团发展。”

     

        对此,赵勇体会最深。这位手握10项专利的小伙子,曾参与过多个国家“973”“863”项目研究,最终选择加入哈工大机器人集团创业。他看中的,是集团在品牌、融资、销售、推广等方面给予创新团队的巨大帮助。

     

        “集团在成立之初,就预先规划了很多分中心,它们最主要的任务就是深入市场末梢进行调研,收集分析市场需求、推广销售产品。”哈工大机器人集团副总裁蔡德章介绍说,分中心会把这些市场信息分发给各个子公司和创业团队。再小的创业团队,也能拥有庞大的市场调查、销售网络。

     

        同样让赵勇感慨的,是集团对子公司全力支持,却从不干涉具体研发事务。韩杰才解释道:“创新、创业、产业化,是一个过程。在前两个环节,必须给予创新者充分自由,允许失败。只有进入产业化环节,各方面的管理约束才会逐渐加强。这是一个人力、资金、市场投入逐渐放大的过程,也是风险控制逐渐强化的过程,更是一个从开放型逐渐走向精细型的发展过程。”

     

        将碎片化的创新团队整合在一起,也让集团发展显露出了“众筹”的特色。一年多来,整个公司迅速拥有了20余个系列、100多种产品,履带式爬壁机器人、排爆机器人、安检巡防机器人等更是成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品。

     

        “这大大增强了集团的整体抗风险能力,不会因为某一项技术出现了问题,而让集团陷入全局性的困境。”韩杰才说。

     

    基座

     

        除了碎片化创新创业人才的聚合,还有碎片化技术的聚合。

     

        “机器人研发,需要多学科支撑。比如,在我的团队中,我自己负责机器人技术,哈工大计算机学院的专家负责智能化,哈尔滨医科大学的教授负责康复医学的研究和临床试验……”杨炽夫,这位康复机器人创业团队的带头人说。

     

        韩杰才表示,哈工大机器人集团背后有着庞大的基座,这就是哈工大全校乃至更多国内、国际优质资源在做无形却强有力的支撑。这个无形的链条将碎片化技术迅速聚合到研发第一线。

     

        哈工大是国内最早从事机器人技术研究的单位之一,拥有“机器人技术与系统”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863计划”智能机器人机构网点开放实验室;在机器人领域拥有300余项核心技术及发明专利……

     

        关键的问题是,这些资源要为哈工大机器人集团自如地使用,必须有明确的制度安排。

     

        “在学校层面,教师、研究人员、创新创业者,其身份是可以自由转换的,涉及职称等个人发展问题,都一视同仁。”韩杰才说。

     

        一年多的实践证明,哈工大机器人集团走出了一条“聚才”发展的新路。

     

        这样的成功,可以被复制吗?

     

        (本报记者 邢宇皓 朱伟华)

     

    光明日报
    光明日报(1985.01 - 2009.12)
    中华读书报
    中华读书报(1998.01 - 2010.08)
    文摘报
    文摘报(1998.01 - 2010.08)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博览群书(1998.01-2009.08)
    书摘
    书摘(1998.01-2009.08)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