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6年07月12日 星期二

    回望党的革命出版历程

    作者:聂震宁 《光明日报》( 2016年07月12日 11版)
    《共产党宣言》的第一个中文译本 资料图片
    《毛泽东救国言论选集》 资料图片
    《新青年》 资料图片

     【史海钩沉】

     

        没有革命的理论,就不会有革命的运动。这是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一个著名观点。按照这一精神,我们可以说,没有革命的出版也不会有革命的运动。这也是在建党95周年之际,回顾近一个世纪以来的革命历程,我们对于革命出版的地位和作用的一点认识。

     

        为了传播马克思主义,推动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早在党成立之前,一批党的创始人就着力革命的出版。陈独秀创办《新青年》不仅提倡民主与科学,也宣传社会主义,出版了“马克思主义研究专号”,发表了李大钊影响极大的《我的马克思主义观》一文。陈独秀和李大钊合作创办《每周评论》,发表短文,着重时评,宣传马克思主义。1920年,在陈独秀的主持下,新青年社以“社会主义研究社”的名义首次正式出版陈望道翻译的《共产党宣言》,首次印刷1000册很快销售一空,当年即重印。同一时期,毛泽东在湖南创办《湘江评论》以及以周恩来为首的共产主义青年团旅欧支部在巴黎创办的《少年》杂志,无不为建党的思想和舆论准备作出重要贡献。

     

        中国共产党建党伊始,出版工作即成为革命活动的重点任务。中共一大后不久,中央即决定“中央局宣传部在明年七月以前必须出书二十种以上”。1921年9月1日,中国共产党在上海建立了自己的第一个出版社——人民出版社。人民出版社建社之初,就有一套相当完整的出书计划,包括《马克思全书》15种、《列宁全书》14种、《康明尼斯特丛书》11种及其他理论书籍9种,在马克思主义传播和出版史上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在严酷的革命战争年代,革命的出版活动一直没有中断过。据不完全统计,在不断地进行反围剿战斗的各个苏区,从1927年到1937年,总共出版图书524种,报刊231种。即便是艰苦卓绝的长征期间,竟然还出版有书、报、刊148种。这些出版物都是在敌人严密封锁下和惨烈战斗的间歇中编辑出版的,保证了党的宣传工作顺利进行。

     

        抗日战争时期,革命的出版物更是成为团结人民、鼓舞人民、揭露敌人、打击敌人的锐利武器。中国共产党在各个抗日根据地以及在国统区都开展了积极有效的出版活动。延安的出版活动对全民族抗战起着引领作用,晋察冀、晋绥、华中、山东、东北等根据地的出版活动也都十分活跃,特别是晋察冀、晋绥以及太行、太岳等四大革命根据地,出版活动相当突出,不仅出版了《毛泽东选集》《论持久战》等重要革命文献,还出版了我国第一部描写敌后根据地人民群众抗击日本侵略者的长篇小说《吕梁英雄传》和生动反映根据地生活的短篇小说《小二黑结婚》,受到了解放区干群和国统区广大读者的欢迎。在1937年到1949年短短的12年时间里,四大根据地还建立起一套完整的印刷、发行体系。据不完全统计,共计建有22家报社、19家出版社、17家印刷厂和近40家新华书店,出版报纸400多种、期刊300多种、图书2520种。与此同时,在国统区,《新华日报》很快发展成为一份高举团结抗战旗帜的大报。受到中国共产党支持帮助的生活书店,在邹韬奋的领导下,迅速成为年出版书籍逾400种的著名大社,拥有56家分支店,受到许多青年读者喜爱和向往。

     

        作为一名出版工作者,每每回顾革命年代的出版事业,我都要为出版界前辈艰苦奋斗、勇于奉献的精神所感动,为前辈们在那么艰难困苦的环境里创造的业绩所震撼。有两个生动的故事,让我们深刻认识到革命出版的意义和作用。故事分别来自党的领袖和基层党员群众,都与建党之初出版的《共产党宣言》有关,让我们难以忘怀。

     

        第一个故事讲述毛泽东终生阅读《共产党宣言》。在延安,毛泽东与斯诺谈话,他曾说自己能成为马列主义者,和两个人密不可分,一个是陈独秀,一个是李大钊;同时还读了三本书,让他铭记一生,其中之一就是陈望道翻译的《共产党宣言》。他说,此后他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就没有动摇过。1941年毛泽东还对周围的同志说过,从1920年到1940年,他阅读《共产党宣言》不下100遍。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每年都要读几遍《宣言》,晚年还从中央编译局借去《宣言》的英文版本阅读。

     

        第二个故事讲述一个偏远村庄的党员群众舍命保存一本《共产党宣言》。在山东省东营市历史博物馆内,珍藏有一本封皮残缺、纸张泛黄的小册子,那就是1920年8月首版的《共产党宣言》中文译本,现在存世的极为罕见,已被定为国家一级革命文物。1926年一位年轻的女共产党员刘雨辉从济南将这本小册子带回到鲁北平原的偏僻小村庄刘集村,以此发动革命,建立了全国最早的农村党支部——中共刘集支部。支部成立后,刘雨辉把这本《共产党宣言》送给了刘集支部,作为支部的学习教材,由支部书记刘良才保管。后来刘良才被组织上派往异地领导革命斗争,小册子又交给支部别的党员保管,最后为了避开敌人的搜查,又托付给一位名叫刘世厚的农民保管。刘良才被敌人杀害了,而这本《共产党宣言》却由刘世厚历经40余年坎坷,用生命守护下来,最后捐献给国家。而刘集村党支部,数十年来一直把学习《共产党宣言》作为党员学习的主要内容,成为一个带领全村群众革命、生产、改革发展的坚强团队。

     

        2014年,一个偶然机会,我读到山东文艺出版社出版的纪实文学作品《国家记忆》,记述的就是这个关于《共产党宣言》的感人故事。故事原本就很生动,而作者的笔触更充满激情,我的阅读难以平静进行,不时要停下来平息内心涌动的激情,只觉得革命的出版,如此赤忱,如此坚强,如此不朽……

     

        (聂震宁,作者系韬奋基金会理事长)

     

    光明日报
    光明日报(1985.01 - 2009.12)
    中华读书报
    中华读书报(1998.01 - 2010.08)
    文摘报
    文摘报(1998.01 - 2010.08)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博览群书(1998.01-2009.08)
    书摘
    书摘(1998.01-2009.08)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