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6年07月11日 星期一

    用事业拴心留人

    ——哈工大机器人集团“聚才”创新创业的故事(上)

    作者:本报记者 邢宇皓 朱伟华 《光明日报》( 2016年07月11日 01版)

        人才流失,是当下黑龙江乃至整个东北三省的痛点。

     

        痛在心里。痛彻心扉。

     

        身为哈尔滨工业大学副校长,韩杰才几乎每天都要接待来自全国各地的考察团。“那些来自长三角、珠三角地区的团队,有的多达上百人。他们来,为的是全面了解哈工大最新的研究成果和人才状况。”

     

        然而,有人才、有技术,却留不住。那些刚刚崭露头角的青年才俊,很快就会被优厚的薪酬、待遇“挖走”。纵有发展黑龙江、振兴东北的情怀,却无法转化为落地生根的现实。

     

        这一切就发生在眼前。韩杰才十分焦虑,也心有不甘。其实,很多关注东北的人和他一样,都在思索:问题,出在哪里?出路,又在何方?

     

    止痛

     

        要想止痛,先要找到痛因。

     

        事业、待遇、感情——留住人才、吸引人才的三大“法宝”。可在现实中,孰轻孰重?孰先孰后?

     

        “关键是事业。”在韩杰才看来,没有事业,何谈待遇;感情可以留住心,却留不住人。

     

        “人才的全球流动是再正常不过的事。人才流失,不能怪人才。要怪,就要怪在很长一段时间以来,我们东北地区培育新型产业业态的努力不够。”韩杰才分析道,目前东北地区很多工业企业,沿用的还是传统生产方式,用的是几十年前的技术,与当今学生在校学到的高科技知识、熟练掌握各种软硬件工具的能力,完全不匹配。人才到了这样的企业,根本没有施展空间。

     

        同样的问题,黑龙江省委、省政府也在思考。要让人才有用武之地,应该先从哪里入手?装备制造业!它曾经是东北老工业基地最引以为豪的铁拳;但如今,由于信息化、智能化嵌入不足,已经变成了发展的软肋。而这正是哈尔滨工业大学这所拥有近百年工科底蕴的高校绝佳的发力点。

     

        打造机器人产业,摘取制造业皇冠顶端的这颗明珠!多方共识,一拍即合。2015年1月,黑龙江省政府、哈尔滨市政府和哈尔滨工业大学共同投资、注册资金2亿元组建的哈工大机器人集团,应运而生。

     

        它能成功吗?

     

    舞台

     

        杨炽夫,工学博士,哈工大青年拔尖人才、副教授、博士生导师……这似乎预示着,这位“80后”未来的事业之路将是一片坦途。

     

        但他本来可以预见的人生,却因一年半前的那次“讲课”彻底发生了改变。

     

        那是在2014年底,杨炽夫刚刚从美国访学归来,回到母校哈尔滨工业大学。邀他讲课的,是哈工大的几位师兄,也是他仅有的听众。杨炽夫所讲的题目与他在美国留学时的科研项目有关——机器人技术与医疗康复。

     

        “毕竟是进入了机器人的细分领域,我觉得当时他们也没太听懂我在讲什么,但是很感兴趣。”杨炽夫笑着回忆。这次讲课,其实也是面试。不久,哈工大机器人集团成立,几位师兄成了集团的“老总”“副总”,出于对杨炽夫的学术水准,特别是技术转化能力的充分认可,他们向他抛出了橄榄枝。

     

        这个邀约,恰逢其时。从美国回来,杨炽夫心里充满了从事医疗康复机器人研发的强烈渴望。

     

        “大概是十几年与两三年之间的对比吧。”杨炽夫解释说,按以往的情形,在学校的研究所从事医疗康复机器人研发,他先要能申请到课题经费。但“康复机器人”与研究所原有的研究方向并不一致,申请课题立项的难度很大。而且他担心,就算申请到了课题经费,也不够“养活”自己的科研团队。“如果从一颗颗螺丝钉开始慢慢积累,这个项目做起来,至少需要十几年时间。但在哈工大机器人集团,或许只要一两年就能初见成效。”

     

        事情的发展印证了杨炽夫的判断。从加盟哈工大机器人集团至今,不过一年多的时间,杨炽夫组建的集团三级子公司,从无到有,已经开发了14款医疗康复机器人的产品原型。最初注册资本500万元的公司,目前市场估值已经达到1亿元。

     

        这在以往,根本不可想象。

     

        像杨炽夫一样,很多年轻人加入到哈工大机器人集团中。创立至今不过一年半,哈工大机器人集团公司已经汇聚了67位博士、237位硕士,315位毕业于全国各地“985”高校、渴望创新创业的高才生。这个拥有1200多位员工的集团,平均年龄只有32.9岁。

     

        正是他们,在集团成立当年,就让集团销售收入突破了3亿元,2016年一季度更是实现销售收入1.5亿元。

     

        毫无疑问,省里配套政策的正向激励起到了重要作用。根据黑龙江省《关于建立集聚人才体制机制激励人才创新创业若干政策意见》,这些在高等学校、科研院所和国有企业转化职务科技成果的科技人员,可以将所获股权或净收益的30%至90%用于奖励。

     

        与金钱相比,更重要的是,这些朝气蓬勃的年轻人,在哈工大机器人集团,找到了开启全新事业的金钥匙。

     

        这一年多的时间里,在哈工大机器人集团,究竟发生了什么?

     

        (本报记者 邢宇皓 朱伟华)

     

    光明日报
    光明日报(1985.01 - 2009.12)
    中华读书报
    中华读书报(1998.01 - 2010.08)
    文摘报
    文摘报(1998.01 - 2010.08)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博览群书(1998.01-2009.08)
    书摘
    书摘(1998.01-2009.08)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