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6年07月10日 星期日

    打造人类生态命运共同体

    ——来自干旱半干旱区生态系统治理论坛的声音

    作者:本报记者 李慧 吕慎 《光明日报》( 2016年07月10日 03版)

        【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

     

        最新研究表明,受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影响,世界干旱半干旱区有扩张趋势,扩张面积的四分之三将在发展中国家。干旱半干旱地区生态问题关系全球福祉,考验着人类的智慧。

     

        旱区生态治理对减贫和可持续发展有哪些作用?旱区生态治理面临哪些挑战,全球生态治理应遵循怎样的发展路径?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2016年年会期间,由国家林业局和世界自然保护联盟8日主办的干旱半干旱区生态系统治理主题论坛上,国内外专家为此积极建言献策。

     

    把生态治理与减贫事业结合起来

     

        当前,干旱半干旱问题已经成为全球面临的共同挑战。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理事会主席章新胜指出,目前全球41%的土地为旱地,土地荒漠化、生态系统恶化成为当今世界面临的最严重威胁之一。特别是这些地区50%以上的人口处于贫困线以下,因此加强生态治理与生态减贫已经成为一个密不可分的整体。

     

        “对这一问题我们首先要明确,旱地不是废地。”章新胜具体分析说,旱地为28%的濒危物种提供必要的生存环境,为人类提供必要的生态服务,同时具有调节气候捕捉碳汇等多项功能。目前全球已经来到一个新的十字路口,如何共同应对气候变化,促进减贫,成为生态系统治理的题中应有之义。

     

        国家林业局局长张建龙指出,目前中国约有一半土地为干旱半干旱地区,主要分布在三北也就是西北、华北和东北地区,而中国46%的贫困县在三北地区。1978年,我国启动了三北防护林体系工程,三十多年来,三北工程累计造林2900多万公顷,三北地区森林覆盖率从5.05%提高到13.02%,构筑了一条宏伟的“绿色长城”,同时还促进了林业产业蓬勃发展,带动了百姓增收致富。

     

        “三北防护林建设的实践为世界干旱半干旱地区生态治理提供了可借鉴的经验。旱区的生态治理对于破解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生态短板和脱贫短板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章新胜说。

     

    把生态治理与理念转变结合起来

     

        论坛期间,世界自然保护联盟联合国家林业局等发布了生态系统生产总值(GEP)核算报告,对评价生态系统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提供了新的指南。

     

        “它的发布为践行绿色发展理念、科学评价生态系统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作用意义重大。”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研究员欧阳志云指出。

     

        GEP核算报告的发布,意味着生态治理不仅需要理念转变,也需要发展模式转型。

     

        “应对气候变化和干旱问题不仅是一个简单的学术问题,而是关乎发展理念转变、发展方式转型的重要问题。”巴基斯坦气候变化部部长扎西德·哈密德指出,各国要联合起来,坚持绿色经济、绿色发展,促进能源、农业等各行业的根本变革,通过绿色投资、绿色就业以及绿色贸易,用创新驱动产业转型升级。

     

        其中,保护与发展的矛盾如何平衡?

     

        “从我们当地的实践看,关键就是管住羊,搬出人,培育出产业。”宁夏林业厅副厅长平学智指出,生态治理必须融入区域经济发展,特别是生态脆弱贫困区,要通过生态移民、森林封育和生态治理工程,让农民更好地增收致富,让生态得到更好的修复。同时必须与转变农民生产生活方式结合起来,要与培育特色产业结合,例如宁夏大力培育葡萄酒产业、枸杞产业,枸杞产业产值已达100亿元,葡萄酒产业产值达200亿元。

     

    把民族期盼和世界福祉结合起来

     

        曾几何时,站在中国三北地区,放眼万里疆土,到处漫漫黄沙和童山秃岭。通过一代人的付出,亿万株绿树和黄沙的较量,三北干旱半干旱地区面貌有了根本转变。

     

        38年来,三北工程治理沙化面积28万平方公里,绿色林草锁住了黄色沙滩,沙化土地每年减少1500平方公里。

     

        “三北工程沿线的新疆、甘肃等地,是我国生态最为脆弱的地区之一,也是丝绸之路沿线重要省份。”国家林业局三北局局长张炜指出,未来如何通过绿色发展建设生态命运共同体,值得关注和思考。

     

        “工业革命既给我们带来了物质财富和技术创新,但同时也造成了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和伤害,各国要联合起来,一起应对气候变化,应对资源减少和贫穷的共同挑战。”中国林业科学院首席专家卢琦说。

     

        长期研究生态系统治理的中国科学院院士尹伟伦认为,森林是有国界的,但是森林的生态效益无国界,正如三北工程不仅在中国建立了一道生态屏障,对全球生态改善和人类生态文明也作出了重要贡献。要从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高度来维护生态文明,共同享受生态福祉。

     

        国际环教中心创始人兼主任刘登立认为,生态治理不简单是种树问题,而是需要各方力量的融入;不仅需要个体力量,也需要全社会的参与,要通过广泛协作形成全社会的统一认识和共同追求。

     

        “生态文明不仅是中华民族的期盼,也是全世界的共同期盼。只要每个国家负起责任,携起手来,就一定能创造更加生态绿色的美好未来。”GFA咨询公司中德合作榆林项目专家组长狄娟说。

     

        (本报贵阳7月9日电 本报记者 李慧 吕慎)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