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影像】
最近一段时间,我先后接到在昆明、贵阳、深圳等地打工的马鞍山年轻人的电话,他们想要我把春节拍摄的照片发给他们。
马鞍山是云南省红河州金平县阿得博乡一个普通的哈尼族自然村,是我摄影创作的“自留地”。近几年来,我20多次前往马鞍山进行创作,拍摄记录了大量反映马鞍山人日常生活、生产劳动、节日庆典、婚丧嫁娶的照片。
有时候,别人之所以不让你拍,一是因为你没有进行有效沟通,二是因为他们十分看重形象,担心衣服旧了脏了或精神不好状态不佳,拍出来的形象不如意。如果与摄影人熟悉了,他们反而会诚恳地邀请你去拍全家福,给老人小孩拍纪念照。这些年来,我在马鞍山拍片是愉快、放松、自然的,不用担心没有饭吃,没有地方住,更不用担心遭到拒绝,扫兴而返。现在马鞍山有什么活动,大到村里统一进行的祭祀、节庆活动,小到私人盖房起屋、婚丧嫁娶、小孩周岁,他们都会提前告知并邀请我去拍摄。遗憾的是,很多时候都因事务缠身不能成行而未如愿以偿。
今年大年初一晚上11点多,老朋友高自和打电话告诉我:“村里开会决定了,明天全寨人在一起吃年饭,还要杀猪杀牛、打篮球比赛、开文艺晚会,人多好玩呢,邀请你来参加。”活动原本定在大年三十,只因之前寨上有老人去世,大家都去帮忙处理丧事,好多人家的年猪推到大年三十宰杀,所以全村人吃年饭活动定在大年初二。
地处西南边陲的马鞍山,同众多农村地区一样,在城镇化浪潮的席卷中,有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告别父老乡亲,怀揣梦想背着乡愁,走出炊烟袅袅的村庄,走进霓虹闪烁的城市。尽管在城市里人生地不熟,有艰难,有委屈,但是也有机会,有希望。他们进城近的在金平、蒙自、昆明,远的到深圳、上海等,大多数只有春节才能回家与亲人团聚,长年忍受着思念家乡、思念家人的情感煎熬。
离开了故土,离不开乡情。无论身在何方,根都在故乡;无论走多远,家都是心灵的港湾。从去年起,马鞍山回家过年的年轻人就自愿筹钱买牛买猪备办年饭,举办全村人一起吃年饭的系列活动,回报家乡父老,借以表达他们内心深处的思乡之情、故土之恋、父母之恩。
接完老高的电话,我兴奋不已。第二天,我起了个大早,7点钟就从老家驱车直奔马鞍山。是日的马鞍山,天朗气清,惠风和畅;国旗猎猎,炊烟袅袅;老叟皆欢,其乐融融。老人们悠游自在,精神愉悦,尽情享受初春暖阳,享受孩子们的回馈。大爷们抽着水烟筒聊天闲谈;大妈们三三两两坐在家门口,闲适地做着针线活。年轻人各司其职,忙得不亦乐乎。
我迫不及待地端起相机,行走在流动的画卷中,感受着、享受着、记录着,从早拍到晚,不停按下快门,定格一幅幅生动画面。杀猪宰牛时围观人群的欢呼雀跃、烧火炒菜时厨师的烟熏火燎、举杯高唱酒歌时年轻人的酣畅淋漓、篮球比赛时的你争我抢、联欢晚会现场表演者大方优美、观众席上的欢声笑语……这些真挚淳朴的乡音乡情留在人们的记忆中,久久回味,历久弥新。
“三六九,往外走。”过年前,马鞍山的游子们一个个揣着满腔的激情与兴奋回乡,享受亲情,释放乡愁;过完年,他们又背着简单的行囊,在亲情的守望中再次出发。马鞍山一个个外出打工远在他乡的游子,之所以急切地要我把过年的照片传给他们,就是要把相聚的美好打包,压缩成浓浓的乡愁,随他们远行,让心有所依,让情有所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