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6年07月09日 星期六

    “杂牌军”缘何能出精品

    ——秦腔现代戏《家园》创作的幕后故事

    作者:韩业庭 《光明日报》( 2016年07月09日 09版)
    本文图片为秦腔现代戏《家园》剧照

        【关注】

     

        在日前召开的全国艺术工作会议上,秦腔现代戏《家园》被文化部确定为第十一届中国艺术节的开幕演出剧目。

     

        作为我国最高规格的艺术盛会,中国艺术节剧目质量要求很高,通常只有省级、国家级院团的作品才能获得艺术节的入场券。让人没有想到的是,《家园》出自一帮“杂牌军”之手——由渭南市秦腔剧团联合澄城县剧团、户县群星剧团两个基层剧团以及渭南师院艺术系的学生联合打造。正如文化部部长雒树刚所言,这样一部来自最基层剧团的作品,让人看到了基层文艺院团振兴的希望。

     

    态度比名气更重要

     

        戏曲是“角儿”的艺术,没有“角儿”,一部戏的舞台往往很难“撑”起来。

     

        作为一个基层院团,渭南市秦腔剧团全团演员仅三十多人,“出了名的都流失掉了”。可《家园》一台戏就需要80多个演员,“如果仅靠自己,别说‘角儿’了,连台子都搭不起来”。

     

        没有办法,只能请外援。可几乎所有大团的“角儿”都在备战第十一届中国艺术节,很难请到人。无奈中,剧组只能从澄城县剧团、户县群星剧团两个县级剧团“借”演员,演员还不够,又从渭南师院艺术系“借”了些学生。演员中唯一的“亮点”可能就是从省城西安请到的一位“名角儿”。

     

        “这样的队伍,能演戏吗?演的戏能登上中国艺术节的舞台吗?”看着眼前这样一支临时拼凑起来的“杂牌军”,无论是导演石玉昆,还是艺术总监余青峰,心里都直打鼓。

     

        为了加强对这支“杂牌军”的管理,今年3月16日,剧组组建之初,就宣布了几条规矩:所有演职人员一律平等,集中安排食宿;排练不能迟到早退;排练时间不能玩手机,不能拍照。

     

        谁也没有想到,问题没有出在那些来自县级剧团的“杂牌军”身上,倒是那位被寄予厚望、担任主演的“名角儿”“不在状态”。“排戏过程中,那位演员个人事务繁忙,疲于应付,有时候在排练场上不停看手机,导演批评还听不进去,总之有点耍大牌。”余青峰说:“开排十几天后,剧组跟他和平‘分手’。”除了担纲男一号的那位“名角儿”,担纲男二号的另一位“角儿”也因“进入不了状态”被换掉了。

     

        阵前换将,乃兵家大忌,更何况把一、二号主演全部换掉?“搞艺术首先对艺术要有敬畏之心,有了对艺术的敬畏,就算演员是一张白纸,我们也能在上面画出鲜艳的色彩。反之,一个演员名气再大,若态度不好,只会成为剧组的拖累。”余青峰说。

     

    演得好,配角可以成主角

     

        “换角儿事件”在剧组中产生了强大的震动,这不仅因为大家看到“态度比名气更重要”,还因为剧组宣布只要演得好,任何人都有机会担任主演。

     

        来自澄城县剧团的贾周峰是个四级演员,他原本在《家园》中仅是个配角,台词都没几句。进组后,他被剧情深深地吸引了。排练中,没有自己的戏时,他就在台下一边看别人表演,一边记不同角色的站位和台词。每天排练结束回到房间,他就自己分别饰演不同的角色,自己给自己排戏,揣摩不同角色的表演。“每天晚上,周峰哥都像疯了一样,一会儿哭,一会儿笑,他已经完全入戏了。”同寝室的演员这样说。

     

        功夫不负有心人。排练中,主演张卫国的嗓子出了问题,导演让贾周峰试试。贾周峰的一段唱腔,技惊四座,所有人都对他的表现竖起了大拇指。就这样,一直是配角的贾周峰担纲演起了男二号。

     

        这种“不拘一格”的选角方式,像鲶鱼一样搅动了一池春水。有一次在排练中,配角贠龙军把自己的台词忘了,却一股脑地把男二号的台词和唱腔说了出来。导演问怎么回事,贠龙军不好意思地说:“我想着自己哪一天是不是也可以演主角,所以平时没事的时候一直在背男二号的台词。排练时,一激动就抢了戏。”

     

        “这些演员太可爱了,太可敬了。”为很多院团排过戏的余青峰坦言,没有见过如此敬业的演员。

     

        《家园》是关于经受了泥石流灾害的受灾群众重建家园的故事。很多演员扮演死里逃生的灾民,化妆时,脸上身上都得涂满血浆和泥浆。现在要给有些演员化这样的妆,他们往往不乐意甚至排斥,怕把自己化脏了,化丑了。可在《家园》剧组中,这些穿梭于田间地头、在泥土中摸爬滚打的基层剧团演员,完全没有那种矫情。

     

        中途加入剧组的甘肃陇剧院演员边肖是获得过梅花奖的“腕儿”,他也被基层剧团演员的这种精神状态感动了。有一天边肖起床迟了,走出宾馆大门时,去排练场的班车刚开走。于是,边肖冒雨小跑直奔剧场,五六分钟的车程,边肖跑了20多分钟。大家说他该打个电话让车再回来一趟,可边肖却说:“导演都到排练场了,演员怎能还不见身影,不能因为我一个人耽误大家的时间,我不能搞特殊。”

     

        5月9日,《家园》在西安的首演大获成功。现场观看演出的文化部领导,拍板决定将该戏作为第十一届中国艺术节的开幕演出剧目。

     

        曾经为缺少“角儿”而担心的导演石玉昆,现在自信满满,他甚至开玩笑说:“现在就是拿20个梅花奖演员来换这支‘杂牌军’,我都不换!”

     

    基层院团的凝聚力在舞台

     

        当很多基层戏曲院团陷入生存危机甚至濒临消亡的时候,渭南市秦腔剧团带领的这支“杂牌军”完成了一次成功“逆袭”。他们何以能够“逆袭”成功?

     

        “戏曲的生命力在基层,基层院团的凝聚力在舞台。”余青峰的一句话,点出了这支队伍成功的秘诀。

     

        虽然改制后面临种种困难,可渭南市秦腔剧团始终没有忘记作为剧团的本分:排戏、演戏。近几年,除了《家园》,该团还先后排演了《五味十字》《千树万树梨花开》《隋文大帝》《天国的百合花》等剧目。演出方面,该团自2007年起,就建立起周末“一元剧场”,每年演出100多场。坚持创作和演出,让这个基层剧团在严峻的市场环境中,锤炼了队伍,培养了观众,为当地保留住了秦腔艺术的“血脉”。

     

        虽然是地方团,可渭南市秦腔剧团却始终坚持“精品意识”。“5月份演出的《家园》其实是第三版,从2012年开始,我们就开始了这个剧目的创作。每个版本都是把之前的完全推倒重来,三个版本的《家园》从主题到内容再到唱词都完全不同,只有剧名是一样的。”在《家园》的编剧谢艳春、屈曌洁看来,这样做,目的只有一个,就是想让作品越来越好。

     

        在第三版《家园》集中排练过程中,73岁高龄的导演石玉昆常说一句话:“我是来打阵地战的,不是来打游击战的。”在50多天中,石玉昆始终跟演职员在一起,一个动作一个动作地抠,一个唱腔一个唱腔地磨,没有离开过半步,包括清明节也没来得及回去祭扫一下刚去世半年的老伴。”

     

        在石玉昆导演的精心调教下,在作曲吴小平、舞美设计刘科栋、灯光设计周正平、服装造型设计赵艳等创作人员的全情投入下,这样一支基础薄弱的“杂牌军”,硬是在近两个月的日夜排练中,被打造成了一支能打硬仗打胜仗的艺术“生力军”,从而为观众奉上了一部具有史诗气质的大戏。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