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6年07月08日 星期五

    “担保支书”

    作者:李育善 《光明日报》( 2016年07月08日 14版)

        说起“担保支书”,在秦岭腹地陕南的商洛市柞水县凤凰镇远近闻名。他就是皂河村的支部书记郑安魁。

        郑安魁,四十七八,高个头,微驼背,长脸黝黑,话不多,人看着蔫蔫的,但对村上的事儿很上心。就说谁家需要上信用社贷款吧,他马上打了鸡血似的活跃起来。主动陪上跑前跑后,给信贷员一拍腔子,高喉咙大嗓子说:“放心贷吧,还不了有我哩。”他是这么说也是这么做的,慢慢地,“担保支书”就从信用社叫开了。

        他年轻时在潼关开矿挣了钱,又被人骗到广西开矿,这一下赔了个精光。他不甘心又跑到宝鸡开矿,一座山都打透了也不见金矿影子,只好回到村里。他被选为村干部,当时村上的路连手扶拖拉机都开不进去。他在外面见识多,知道要致富先修路。他跑省进地区扑到县里,找熟人朋友,争取资金,又用自己的房子作抵押贷款,加之国家的通村公路补助,修通了水泥路,群众出入方便,外面收购板栗核桃香菇木耳,车开到门口。群众在家门口捡票子,心里真是美滋滋的。

        看到那些住在高山顶上的人,没水没电,很不方便,孩子上学远,有的干脆就不上了,他心里着急啊!十次八次跑信用社,他给信用社领导说:“这些人要拔穷根,先得搬迁,没钱就得贷款,我拿人担保,请领导放心,还不了,我脱裤子当袄都要还上。”信用社说好了,又要上门给那些人做思想工作。一天晚上,他低一脚高一脚从山上小路摸爬到住在山顶的曾家红家。屋里黑着,他家狗叫了几声,郑支书叫醒他。他那半身不遂的父亲躺在床上声唤。说到贷款搬迁的事,他熬煎地直摇头,说:“不行,不行,拿啥给还呀?”老郑耐心劝说:“我给你贷,我给你还,啥时候挣下了给我。把房子搬下去,打工养黑猪,挣钱先说媳子,这样就像一家人过活了么。”当时老郑给贷了3万元,在川道路边给盖了新房,后来娶了妻子,也还了贷,日子过得舒服。

        那天他陪我走访贫困户时,指着那一排排新楼房,笑着说:“那些都是2003年从高山上搬下的,几十户哩。”路边有一家正在盖楼房哩,那小个子青年见是我们,赶紧跑过来给发纸烟。他激动地说:“支书呀,叫我咋谢你呀。给我们划了庄基,还给贷了款。”这弟兄俩一直在外安装高压电线塔,手里有了点儿钱,哥哥还在商州引了对象,回来一看:住了一间石板房,屋里支了两张床,就转不开身了。那女的撂下一句话,拧身走人,“啥时有房子了,啥时来找我”。郑支书得知后,主动上门给协调庄基,跑信用社担保贷款。房子已经打好地基。在彩条布棚里,那女的正在忙着洗锅哩,见到老郑,就跑出来,笑着说:“夏里搬新屋就结婚,到时候支书一定来喝喜酒哟。”老郑那黝黑的脸上绽出笑容,连连点头说:“一定来,一定来!”

        老郑原来是瓦房村支书,去年把东垣村、银桥村和瓦房村撤并成皂河村,他又被选成支书了。他知道担子重了,责任大了。他带领班子成员,前前后后用了月把天时间,跑遍了600多户,摸清了200来户贫困户的“家底”。也在思谋着如何帮助他们脱贫。回来后召开两委会反复商量,一一拿出脱贫计划,2018年必须全部摘掉贫困帽子。他扳着指头给我数说:“一组核桃建园,核桃合作社搞林下经济,吸收一二十个贫困户;二组红豆杉育苗,土地联租,一亩一年800元,又在地里除草浇地打零工有收入,这又能带动一二十户;三组种猪苓帮助一些;四组发展板栗,再争取一些木材指标,发展木耳,帮扶一些;五组香菇合作社吸收打工的,再带动一些户种香菇;六七组靠散养土鸡合作社再带动一批。剩余的政策兜底,脱贫任务不用操心,保证完成。”说着他又猛吸了一口烟,接着说:“资金除了国家捆绑的以外,其他贷款解决,我担保人家放心,谁叫咱是个‘担保支书’呢。”

        见他精神振奋的样儿,说得有鼻子有眼的,我也相信地点了点头。他是个心中有数,点子多的人。

        他这个“担保支书”,给群众担保贷款,帮助脱贫致富,却苦了自己。妻子也埋怨:“咱不沾别人的了,也不能光往里贴呀,咱也要过日子哩呀。”妻子说归说,谁要是寻到门上,她又是火急火燎给支书打手机。这不,前两天,二组的刘伟要贷10万元,要在县城开服装店,是妻子电话催着他到信用社办了担保手续的。

        村上只要是发展经济、娶媳妇、盖房子,不管三万五万十万八万,他都给担保。那些赌博干不正当事的,他一概不给担保。信用社放出话“没皂河村担保支书搭话,谁都别想贷到款。”

        贫困户黄同千,一家四口人,从山上搬下来贷了5万元。他告诉老黄说:“利息我先给垫上,你在老庄子养猪一年也赚一两万,我再争取政策扶贫3万,今年就能还完。”老黄木木地说:“那,那咋谢你么。”“你日子好了,就是最大的谢。”郑支书朗朗地说着。

        走到七组吴秋明家门前。这是土鸡散养合作社的负责人。郑支书手机响起了,是信用社打来的电话,他大声说:“主任呀,今年无论如何给我留100万元的贷款指标。我担保,脱贫任务重,产业都是现成的,好!好!回头让我老婆给你炒腊肉吃。”

        说着,他朗朗地笑了,笑声在山谷里回荡,吓得大片地里网内的散养鸡一起昂着头看,像雄伟壮观的列队“鸡士兵”。

        (作者为陕西省第二届、第三届签约作家。著有《李育善散文集》《山里的事》等)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