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防汛】
湖北武汉,一场几乎不间断的强降雨让这座城市被洪水包围。据武汉市防汛办发布的数据,截至6日10时,武汉主城区14小时降水229.1毫米,这场自6月30日20时开始的强降雨,一周持续降水量突破武汉市有气象记录以来最高值。
在各方全力救援的同时,长江中下游干流全线超警戒水位,长江水利委员会对三峡水库下达调度令,从7月6日9时起,减少出库下泄流量,从原来的31000立方米每秒,减少至25000立方米每秒。
调度,使得三峡水库尽全力挡住上游来的江水,不让下游的情况继续恶化。
这,也是抗洪的一种方式。在抗洪硬较量中,预报预警、科学调度等防汛软实力如何发挥作用?
预测预警:做好“防汛耳目”
7月6日8时,太湖水位涨至4.80米,超保证水位0.15米,成为历史第二高水位。
水利部水文情报预报中心主任刘志雨对这个数字并不感到陌生。早在7月1日,刘志雨就曾和他的同事们提出太湖水位可能在7月突破4.80米的意见。时间再向前推,6月15日,水利部水文情报预报中心提前3天精准预报出西江大藤峡不超围堰安全泄量,西江将出现2016年第一号洪水。
一直以来,水文测报被称为“防汛耳目”,及时精准地测报洪水,是科学调度的基础。坚守在全国各大小江河上的一万多名水文职工都深知,预测预报工作如果能早一点、准一点,防汛工作就能赢得更多主动。
7月6日中午,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一张刚打印出的长江中下游干流及两湖最新水情信息表和一张太湖最新水情信息表送到刘志雨手边。隔壁的会商室里,大屏幕上显示着最近一天超警江河分布图。“目前,我们可以在20分钟内收集全国9万多处水文报汛站的实时信息,在两小时内制作发布全国170多条主要江河、2300多个河道及水库湖泊的洪水预报。”刘志雨告诉记者,目前,全国水文系统共有各类水文测站99575处,是“十一五”末期的2.4倍,初步形成覆盖江河湖库、布局合理、观测项目齐全、整体功能较为强大的水文站网体系,实现了对基本水文情势的有效控制。
国家防总秘书长、水利部副部长刘宁曾指出,根据专家学者统计,水文预报如果能够提前半天到一天,可以减少灾害损失1/5到1/3。
科学调度:化解汹涌洪峰
7月4日14时,湖南资水中游柘溪水库出现1962年建库以来最大入库流量,达20400立方米每秒,水库适时拦蓄洪水,相应出库流量5000立方米每秒,削减洪峰流量15400立方米每秒,削峰率75%。根据估算,如果没有柘溪水库拦蓄洪水,资水下游水位至少增加3米,将全线漫堤,益阳市区、桃江县城将遭受灭顶之灾。
如何通过科学调度让水利工程化解狂涛巨浪、减轻防洪压力?“通过科学研判,适时调度水库、水电站等工程,提前预泄水量,发挥水库拦洪削峰作用;运用河道行洪时差,有效避免干支流或上下游洪峰叠加,都可以发挥水利工程的防灾减灾效益。”国家防办新闻发言人张家团告诉记者。
备受各界关注的长江流域防汛也始终离不开科学调度手段。为减轻长江中下游防洪压力,长江防总下达调度令,要求从7月6日9时起,三峡减少出库下泄流量,从原来的日均31000立方米每秒,减少至日均25000立方米每秒。
水利部长江水利委员会主任刘雅鸣表示,长江流域目前已基本形成以堤防为基础,以三峡水库为骨干,其他干支流水库、蓄滞洪区、河道整治工程相配套的防汛抗旱工程体系。长江流域在干支流上已建成水库5万多座,总库容3500多亿立方米。
从被动适应洪水,到控制与防御洪水,再到有意识地主动适应洪水、利用洪水,在与洪水的较量中,调度理念实现了从“控制洪水”到“洪水管理”的转变,科学防汛软实力在抗洪硬较量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本报记者 陈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