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6年07月07日 星期四

    南京:

    暴雨不停人不歇

    作者:本报记者 郑晋鸣 《光明日报》( 2016年07月07日 07版)

        【抗洪抢险英雄谱】

     

        今天已经是暴雨如注的第7天了,记者早上醒来一看,雨小了不少,心中顿时宽慰了许多,遂深入灾区采访。进入灾区后才发现,虽然暴雨暂时离开了,但洪水还在,救灾抢险依然在如火如荼地进行着。南京市政府在4天之内3次提升防汛等级,向来“有惊无险”的南京这次真的面临险情了。

     

        虽然灾情来势汹汹,但人心更比洪水高,南京的救灾抢险依然有条不紊地进行着。这要归功于南京有一批起带头模范作用的优秀共产党员、有一支身先士卒的人民解放军队伍、有一群自救互救的人民群众。

     

        “快,扛上沙包跟我走!”眼看着防汛圩渗水了,葛俊扛起沙袋就往前冲,随着一包包沙袋的堆积,漏洞终于被堵上了,这时葛俊的脸上才露出些许欣慰。葛俊是溧水区新淮村党总支书记,他告诉记者,连日的暴雨导致村里的二干河水位暴涨,一度涨到13米。“我要求村干部有一个算一个,全部上前线!”整整三天三夜,葛俊只睡了两个小时,在他的率领下,村里的一线防汛人员加班加点,处置了多处险情,老百姓的生命财产安全保住了。“灾难越是无情,越能突显党员的先进性!”葛俊说,村里的防汛队员,十个有九个是党员,“他们是真正的精兵强将!”

     

        暴雨面前,南京涌现出了一批处处起带头表率作用的优秀共产党员。他们中有为了排除蚁穴隐患、毅然跳入齐胸河水中抢险排险的71岁老党员濮思宏;有一天扛5000斤沙袋的68岁老党员路明道;有坚守岗位、三过家门而不入的高淳蛇山抽水站党支部书记夏九云……一路采访,记者总是想起那句名言:“我们共产党员是具有特殊性格的人,我们是由特殊材料制成的。”

     

        “解放军来了,救星到了!”在高淳区,百姓们深深地信赖着解放军。在石湫镇马庄桥村,记者远远就望到了一道由解放军筑成的生命围墙,守在最前列的是临汾旅摩步三营四连五班班长黄佳雄。他个子不高,却总是冲在最前线。马庄桥河水势湍急,几次发生二次漫堤险情,黄佳雄一次又一次跳进激流中,扶起木桩、挡住散沙袋,帮助后方战士加固。

     

        从晚上9点半到第二天上午11点半,整整14个小时,临汾旅转战三地,筑堤防汛,战士们甚至来不及吃一口饭、喝一杯水。大雨中,“临汾旅和人民心连心”的红旗异常鲜艳。在桠溪镇,25岁的战士王昭,家乡遭遇了严重的洪涝灾害,但他接到命令后毫不犹豫来到桠溪,奋力抗洪;在和凤镇,战士们筑起30米长的人墙,把5000个沙袋传接装入巨大的围堰里;有着大校军衔的政委廖文生,和战士们一样满身泥泞,在抗洪一线运送沙袋,被网友赞作“沙袋哥”。

     

        面对水灾,向来不等不靠的南京人积极开展着自救互救。在高淳漆桥镇,记者听到了一个“防汛父子兵”的故事。这对父子是漆桥四新村的村民,父亲董培起今年已经70岁了,仍带着儿子董建生走上圩堤,参与沿河巡查。只要发现圩堤有漏洞,董培起就立即跳进水里堵上,完全不管自己的身体能不能吃得消。“看到父亲这么拼,我没有理由后退!”自防汛战斗打响后,董建生吃住都在圩堤上,昼夜巡查。

     

        在高淳西莲村,人们每天都会看到这样一幕:一个瘦弱的老人,一件雨衣,一把铁锹,不停地在圩堤上巡查。他叫徐湖南,是一名普通村民。从4月份开始,徐湖南就积极响应号召,上圩堤参与防汛,两个月下来,73岁的他瘦了一圈。但他说:“我的身后就是乡亲们,我不能后退!”

     

        (本报记者 郑晋鸣)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