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媒体报道,7月1日起,除儿童医院外,江苏省460多家二级以上公立医院将统一实施新政:全面停止门诊患者静脉输注抗菌药物。据了解,目前我国并未在国家层面对医院的门诊输液作出统一规定,但安徽、浙江、江西均已出台对门诊输液的限制性措施,直至全面取消。
输液是由静脉滴注输入体内的大剂量(一次给药在100ml以上)注射液,以补充体液、电解质或提供营养物质,更适合于对消化吸收功能不佳和重症患者进行疗救。但在利益驱使下,这个非常规治疗手段却被常规化了,动辄输液,已成为医院诊疗的家常便饭。
《抗生素应用指南》颁布后,因为缺乏严厉处罚细则,有的医院仍强调利益最大化,让相关规则成为空谈,以至于我国成了“吊瓶大国”。一项调查数据显示,2011年我国患者输液达100亿瓶以上,相当于13亿人每人输8瓶,远高于国际最多3.3瓶的水平。我国真正需要使用抗生素的病人不到20%,80%以上属于滥用抗生素。
过度输液加大了医疗成本,更容易摧毁人的免疫力。前不久有消息称,人们对新型超级细菌几乎束手无策,就源于抗生素滥用增强了细菌的强抗药性。此外,输液中的消毒不当、病菌感染、过敏反应等,还容易直接导致死亡。据统计,我国每年有8万人直接、间接死于滥用抗生素。我国7岁以下儿童因为不合理使用抗生素造成耳聋的数量多达30万,占总体聋哑儿童的30%~40%,而一些发达国家只有0.9%。“诊治”过度输液,刻不容缓。
“取消医院门诊输液”也许不能一下遏制住业已泛滥的过度输液痼疾,却可以通过这种纠偏、“限制”和“约束”,杜绝其继续泛滥的可能性。比如,安徽省卫计委的《关于加强医疗机构静脉输液管理的通知》,就要求降低门诊、急诊抗菌药物静脉使用比例及使用量,并开出了包括感冒发烧、慢性咽炎、小儿腹泻等53种常见病禁止输液名单。要求严,规则细,充满威慑力,很值得期待。只要各级监管部门为输液设定严谨的医疗程序、审批程序,切断了医院的利益链条,从根本上遏制过度输液并不难。据报道,最严“限抗令”实施首日,南京门诊输液最多可少一半,就是明证。
保障公众的身体健康,应呼吁医生不再将输液这种较高风险的给药方式当作常规治疗手段,而是减少输液、谨慎输液,但同时也亟须在全社会普及一些健康观念,如“输液治疗不等于好得快”“只要消化吸收方面没有问题,口服药和输液的效果是相当的”,能不用药就不用,能少用药就不多用;能口服不肌注,能肌注不输液,等等。只有医患双方都尊重医学规律,才能杜绝过度输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