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6年07月05日 星期二

    无锡:

    民间力量为文保推开一扇窗

    作者:本报记者 苏雁 本报通讯员 王阳 《光明日报》( 2016年07月05日 05版)
    社会力量参与修缮的荡口古镇。陈敏摄/光明图片

        近日,华氏后裔筹资600多万元参与修缮江苏“省保”华氏始迁祖祠,成为社会力量参与文物保护的典型事例。当下,社会力量正逐步成为无锡文化遗产保护的新军,并呈现出自筹经费多、保护水平高、文保级别高等特点。

     

        为何要个人出资修缮省级文物保护单位?通过民间力量,能否完成文物修缮重任?近年来,无锡通过机制体制创新,探索出了有效动员社会力量参与文物保护的新方法。

     

    民间出资参与文物保护

     

        去年4月,华氏宗祠修复工程正式竣工,来自海内外的1200多名华氏宗亲前来瞻仰祠宇。走在黑瓦白墙的明清古建筑间,仿佛看到了数百年前华氏族人在这里祭祖、读书的热闹场面。

     

        21世纪初,华氏宗祠被列入省级文保单位。然而,在此前的上百年间,祠堂因年久失修,特别是遭人为损坏,以致古祠绝大部分建筑成为残垣断壁。始迁祖祠要全部修复好,大约需要投入700万元。

     

        然而,“全市共有市级以上文物保护单位376处,各级政府每年有限的文物修缮专项经费无法从根本上解决文物修缮资金紧缺的问题,积极引导社会参与文物保护可以有效缓解资金压力。”无锡市文广新局文化遗产处处长宋保舵介绍,“通过广泛宣传发动,积极引导社会资本合理参与保护。来自海内外的50多位华氏后人,分别捐出了几千元至二十万元不等的资金,用于修复始迁祖祠。”

     

        其中,一位高龄旅泰华人华仲厚先后拿出了353万元,并且慷慨捐出有关始迁祖祠的珍贵书画和文献资料。

     

        修复资金总共花了700万元,其中90万元由省文物局拨款,600多万元全部由华氏宗亲后裔自发筹集资金修复。目前,祠堂已对外开放,供市民参观,成为荡口古镇的一个新文化景点。

     

        通过政府主导、社会力量参与,始迁祖祠同时得到了良好保护与合理利用。然而,社会力量最初参与文物保护的过程,却并不平顺。

     

    第一个吃螃蟹的人

     

        再过几天,西园墙角那株140多年的古花树就要盛放了。秦邵楹站在院子里那口明代古井旁,若有所思。在四围一片林立的高楼间,小娄巷这片最早建于1864年的“国家级文保单位”,还顽强地保存了相对完整的江南民居形态。

     

        小娄巷50号,可谓其中保存最完整、最具代表性的民宅。其中第三、第四进,就是秦绍楹和父亲秦寅源一直居住的“福寿堂”。然而,小娄巷地处城区核心的优越位置、杂居混乱的破败景观,还是让政府部门下决心进行改造。

     

        2008年年底,无锡市建设局送达《房屋拆迁补偿安置裁决书》,要求270余户居民迁出小娄巷。然而,秦绍楹获得的一份规划图显示,将来小娄巷街区除了几处文保建筑保留外,将开辟餐厅、KTV、音乐酒吧等。不少原住民在听证会上提出担忧:“所谓的保护性修复,会不会是把原住民赶走取得土地使用权,然后再建造假古董搞商业开发?”

     

        不过,改造工程并未停止。在现实考量下,急于改善住房条件、愿意接受安置的大多数居民,选择领取拆迁补偿款,陆续离开了小娄巷,只有7户居民没有迁出。

     

        秦绍楹意识到,要想完好地留住“福寿堂”,必须取得与政府同等的修缮主体资格。他从《文物保护法》中找到了法律依据,“非国有不可移动文物。由所有人负责修缮、保养”。他和父亲商议,决定自己出资来修!

     

        2009年6月,秦氏父子向江苏省文物局,提交了《关于修缮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小娄巷50号行政许可的申请》。当年7月底,省文物局复函同意。一年后,无锡市文化遗产局发函给秦氏父子,由他们委托有资质的单位,编制方案并进行报批。

     

        秦氏父子找到苏州一家有资质的公司,对“福寿堂”进行实地勘察。然而随后波折不断,“有些部门并不相信社会力量具有完成文物修缮的专业能力,事情进展并不顺利”。历时一年多,修缮方案才最终确定上报。2012年2月,省文物主管部门审核同意修缮方案,提出了防治白蚁、细化照明线路、布设排水管网等具体修改完善意见。

     

        修缮这才进入快车道,此时已经过去近三年的时间。

     

        如今,由秦氏后人筹资近百万修缮的老宅,在验收时获各方点赞,更是吸引英国BBC前来拍摄“秦氏故事”。同济大学历史文化名城研究中心主任阮仪三,很看好这一事例的示范效应,“虽然我国大部分古建筑属国家所有,但大量农村里的祠堂、住家等古建筑仍属私产。全靠政府杯水车薪进行维护,难解古宅衰朽之急。国家要充分调动民间积极性,就要理顺机制体制。”

     

    理顺机制体制 让文保走上快车道

     

        岁月风霜,在县前街8号那座沧桑建筑上留下斑驳印记。这里,便是新中国首位中宣部部长陆定一的故居。

     

        青菜落入油锅的滋啦声、煮鲫鱼汤的浓香味,市井人家的生活气息迎面而来,陆家后人正坐在一起吃午饭。“只要有人慕名而来,我有空就会给他们说这座宅子与陆定一的故事。”陆家的后人,成为故居最好的解说员。

     

        2013年,老房子差点在一场火灾中付之一炬,线路老化成为背后元凶。陆定一故居修复搬上议事日程。在广泛听取住户意见的基础上,结合动迁成本考量,最终采取了“原住居民不搬离故居”的保护方式。

     

        “动员居住户出部分资金共同参与保护,能活态呈现故居人文气息、真实保留历史信息。滨湖区太湖街道在周新古镇修复中就较好地体现了这个保护理念。”宋保舵告诉记者,无锡文保单位众多,光靠政府财力远远不够,因此我们提倡各级政府设立专项配套资金,对一些社会力量有意愿参与的文物保护项目,政府按比例提供配套资金。但前提是文物保护的方案必须按《国家文物保护法》规定的程序执行。

     

        2007年4月,全国城市首个文化遗产基金会“无锡市文化遗产保护基金会”成立,用以“保护遗产、传承历史、永续利用”。首期实际到位资金2288万元,由企业支持、宣传文化单位和广大市民捐款构成。基金委托专业公司理财,投资收益年均200余万元。资金主要投向文物保护课题研究、召开全国文物保护专家咨询会,以及名城、名镇(村)、文物保护等工作。

     

        通过不断探索,无锡在机制体制上勇于创新,找到了嫁接民间力量与主管部门之间的桥梁。在有利于文物保护的大前提下,理顺了可能的阻碍,释放出了民间热情。无锡通过政府主导、机制创新、社会参与,在文化遗产保护上初步形成了特有的模式。

     

        然而放眼全国,如何有效引导民间力量参与文物保护依旧是个难题。“现在在文物保护领域,政府对民间力量的开放程度还很低。说到底,主管部门不是很确信,民间力量有足够的专业度可以做好。但我相信随着观念的更新和社会环境的变化,文物保护的民间参与会越来越多。”阮仪三告诉记者。

     

        (本报记者 苏雁 本报通讯员 王阳)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