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马克思、恩格斯手稿,到《共产党宣言》第一个中文全译本;从伪装成《灯塔小丛书》出版的中共七大党章,到十八大修改的《中国共产党章程》;从1943年初版的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到2015年版的习近平同志《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为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包括这些文献在内的300余种珍贵革命历史文献6月29日起至10月底在国家图书馆集中展出,其中不少文献是首次公开亮相。
早期文献:共产主义来到中国
展览中有一张落款是老尼克(Old Nick)的手写英文信札,上面清晰地标注着写信的时间:1870年5月31日。老尼克就是马克思,信是写给在伦敦家中的大女儿燕妮的。那时,马克思正在英国曼彻斯特恩格斯家做客。他在信中提到恩格斯正在写作《爱尔兰史》,还对弗·阿·朗格的《工人问题》发表了评论,笔调风趣生动。
国家图书馆古籍馆馆员吴密介绍,这件手稿和同时展出的马克思致尼古拉斯·德利乌斯、恩格斯致法国工人党创建人之一保罗·拉法格的信件,都是20世纪50年代国图从海外购藏的,具有极高的文献和文物价值。比这三件手稿更“年长”的,是1867年德国奥托迈斯纳出版社出版的《资本论》德文初印本第一卷。这部不折不扣的“洋”书,包裹在中国传统线装书的函套里,足见当年收藏者的珍视之情。
沿着这些文献向后看,时间猛然推进了50年,地点从欧洲转换到相隔万里的上海。展柜中1920年陈望道翻译、上海社会主义研究社出版的《共产党宣言》只是一本薄薄的小册子,在中国马克思主义传播史上却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虽然封面上的字迹已经有些模糊,但不难发现,书名中的“共产党”被错印成了“共党产”。尽管如此,首印的一千余册很快赠售一空,“错误”在加印时得以改正。而这为数不多的“错版”《共产党宣言》,成为共产主义思潮初入中国时难得的见证。
《毛选》:遍地开花特色各异
在展览中,几种装帧形式迥异的《毛泽东选集》引起很多观众的注意。
“这是不同版本的《毛选》首次集中亮相。”吴密说,现在人们阅读、使用的《毛选》主要是新中国成立以后编辑出版的,其实早在1944年5月,晋察冀日报社就出版了《毛选》。此后,晋察冀中央局、苏中出版社、大连大众书店、渤海新华书店、胶东新华书店、晋冀鲁豫中央局、东北书店、香港新民主出版社等也陆续编辑或翻印了《毛选》。
在吴密看来,这些不同版本的《毛选》在不同时间、不同地点鼓舞和影响了一批批革命者,都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其中,晋察冀日报社版的第一部《毛选》翻开了毛泽东著作出版史上新的一页,在中国出版史上占有独特的地位;苏中出版社版的《毛选》,极大地推动了新四军和华中敌后根据地广大军民学习贯彻毛泽东思想,为争取抗日战争和全国解放战争的胜利发挥了重要作用;东北书店版《毛选》得到中共中央宣传部的直接指导,毛泽东对选集的选目和书稿的审阅出版工作都有过批示,这个版本也是新中国成立前发行量最大、印刷质量最好的一部《毛选》。
伪装本:特殊时期的特殊应对
最让观众感到新鲜的,是展览上一些看似与党史毫无瓜葛的文献。
一部《新出绘图国色天香》,没有出版者,也没有出版时间,封面上印着一朵绽放的荷花,看上去无非是常见的花卉图谱,翻开来,却赫然看到“中国共产党第六次全国大会议决案”几个字——这才是真正的书名。一部标明是北京佛教总会印的《大乘起信论》,里面的内容竟是毛泽东的《新民主主义论》,再回想封面上的“阅毕送人,功德无量”,让人不禁莞尔。题名为《灯塔小丛书》的,其实是七大党章;题名为《论青年修养》的,其实是《论共产党员的修养》;题名为《老残游记》的,其实是《庆祝济南解放的伟大胜利》。
“学界一般把这些书称为‘伪装本’。伪装,是为了躲避反动当局的查禁,从这些书中我们可以想见当时严酷的斗争形势。”吴密介绍,不仅图书,一些期刊也有伪装本,土地革命时期党的机关刊物《布尔塞维克》就曾伪装成《新时代国语教授书》《中国古史考》《平民》等书名。
“此次展出的文献不仅记载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记载了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伟大历程,也记载了中国近代社会的巨大变化,具有十分重要的历史价值、学术价值和鉴往知来的现实意义。”国家图书馆馆长韩永进表示,近期将重点开展“红色记忆”主题教育活动,让青少年深刻了解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国家富强的奋斗历程。
(本报记者 杜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