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诞生于70年前的民族歌剧《白毛女》复排并在全国巡演,第四代喜儿雷佳的成功演绎,让这部红色经典又一次征服了当下观众。同样,1959年首演的歌剧《洪湖赤卫队》和1964年首演的歌剧《江姐》也一直久演不衰,而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则是芭蕾中国化的成功范例。还有被誉为不朽经典的大型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以及新时期与之媲美的《复兴之路》——这些作品忠实地记录了中国革命的历史,并在戏剧舞台上发挥着发动群众、鼓舞人民的作用,其质朴和激情以及跨越时空的艺术魅力,使之成为当之无愧的红色经典。
1945年诞生的《白毛女》是中国的第一部歌剧,它以群众新秧歌运动和民间舞蹈为基础,讲述了穷佃户杨白劳和女儿喜儿的悲惨命运,其主题“旧社会把人变成鬼,新社会把鬼变成人”引人共鸣,1945年在延安公演,受到空前热烈的欢迎。歌剧《白毛女》不仅起到了动员民众参加革命的作用,而且在艺术上把西方歌剧艺术与中国革命历史题材融合,采用中国北方民间音乐的曲调,吸收了戏曲音乐及其表现手法,在歌剧中国化的道路上迈出了坚实的一步,是我国歌剧史上第一部里程碑式的作品,也是中国民族歌剧成熟的标志和发展的奠基石,并为我国歌剧创作开辟了一个新的阶段。之后歌剧《洪湖赤卫队》《江姐》《红珊瑚》《红霞》均获得了成功,新时期以来又有《党的女儿》《野火春风斗古城》《永不消逝的电波》等民族歌剧问世。尤其是《洪湖赤卫队》和《江姐》,久演不衰,其经典唱段《洪湖水浪打浪》《看天下劳苦人民都解放》《红梅赞》《绣红旗》等,成为最受国人青睐的经典红歌。
与歌剧一样,芭蕾舞也是外来的艺术形式,但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和《白毛女》却是芭蕾艺术中国化的成功范例。尤其是《红色娘子军》继承了芭蕾的优秀传统,但又不拘泥于芭蕾舞的传统程式,独舞、双人舞、性格舞的处理完全从戏剧发展和人物塑造出发。更为难得的是《红色娘子军》在国际上享有极高的声誉,作为中央芭蕾舞团的保留剧目,多次在国外演出获得好评,国外一些著名芭蕾舞团也曾经演出过此剧。日本松山芭蕾舞团也曾演出过《白毛女》。
大型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首演于1964年,它通过歌舞概括地表现了中国共产党成立后,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和毛泽东的领导下所进行的艰苦卓绝的革命斗争。这部史诗选择了各个革命阶段最有代表性的典型事件,使它成为中国人民谋求解放的历史缩影。《东方红》以其宏大壮美的场面,众多的民族表演艺术形式,在新中国文艺史上写下了辉煌的一页。2009年,正值新中国成立60周年之际,又一大型音乐舞蹈史诗《复兴之路》问世。这部大型音乐舞蹈史诗从1840年鸦片战争开始至今,艺术地再现了170年的历史画卷。全剧以历史时间为脉络,由序曲《我的家园》以及《山河祭》《热血赋》《创业图》《大潮曲》《中华颂》五个章节构成,演出阵容大,表演手法多,气势如虹,震撼人心。其美妙绝伦的音乐舞蹈,变化多端的舞美设计以及高科技的声光电,都让我们感受到了无穷的艺术魅力。
1965年,为纪念红军长征胜利30周年,一部主题鲜明、内容丰富、形式新颖、风格独特的大型声乐套曲《长征组歌》唱响。它以深刻凝练的语言、优美动人的曲调、浓郁的民族风格和为群众喜闻乐见的艺术表演形式,讴歌了中国工农红军在党中央毛主席的领导下,不屈不挠、无私无畏的革命精神,歌颂了红军指战员艰苦卓绝、英勇奋战的英雄气概。几十年过去了,《长征组歌》已经伴随了几代人的成长,其中的许多唱段家喻户晓,传唱至今。
此外,话剧《万水千山》《战斗里成长》《霓虹灯下的哨兵》《决战淮海》《毛泽东在西柏坡的畅想》、舞剧《刑场上的婚礼》《红梅赞》《铁道游击队》、京剧《红灯记》《沙家浜》、评剧《金沙江畔》《母亲》、歌剧《太阳雪》《我的母亲叫太行》等等,这些剧作不但反映了不同革命时期的战斗生活,而且在主题思想及表现形式上都有新的探索,给人以深思和启迪,尤其是剧中闪耀着的革命理想和信仰,令人敬佩和震撼,在观赏的同时,亦获得一次灵魂的洗礼。
(本报记者 苏丽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