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念建党95周年·党旗飘飘】
2014年8月3日,云南省昭通市鲁甸县发生6.5级地震。距离震中10余公里的巧家县包谷垴乡是重灾区,受到摧毁性破坏。
在地震抢险救灾、恢复重建中,包谷垴乡党委发挥领导核心作用,为党分忧,为民解难,组织带领受灾群众渡过难关,重建美丽家园。
地震无情组织在
包谷垴乡素有“巧家东大门”之称,隔牛栏江与鲁甸县龙头山镇相望。鲁甸县6.5级地震,造成包谷垴乡26345人受灾,因灾死亡66人,失踪3人,经济损失80余亿元。
在抗震救灾中,乡党委以高度政治责任感和使命感,组织全乡600余名党员战斗在抢险救灾最前沿,带领灾区干部群众与各级公安干警、武警消防官兵、医务人员等各方救援力量并肩战斗。及时成立6个“红旗社区”临时党支部,用“八包八保”措施,争分夺秒抢救生命,组织党员运送伤员,搬运物资,搭建帐篷,积极开展抢险救援、妥善安置受灾群众生活。先后涌现出了连续6天6夜奋战救灾一线、疲劳过度晕倒,醒来后仍赶回灾区抢险的包谷垴社区党总支书记王朝富;因运送伤员过度劳累突发脑溢血去世、被云南省委追授为“全省优秀共产党员”的周清顺等一大批优秀党员干部。
排除万难建家园
在恢复重建工作中,乡党委不等不靠,组织党员佩戴党徽,亮出身份,全力推进灾后恢复重建工作。
进入恢复重建后,包谷垴乡党委政府始终把民房恢复重建作为重中之重、作为压倒一切的中心工作。在灾后第一个春节前,就完成了80%的民房重建任务,在2015年12月底,所有受灾群众全部搬入新居。
在乡党委带领下,包谷垴乡建成了小营新区、周家坪、红石岩河边、长埂子等4个集中安置点。板房学校和板房医院于2015年9月1日前全部建成投入使用。4个村级活动场所、11个卫生项目、5个应急避难广场、8所学校,天老公路、坎碉公路及5条行政村硬化路建设、小海子水库等项目快速推进,恢复重建工作走在全县前列。
历经大灾考验,包谷垴乡600余名党员成为灾区抢险救灾,加快重建步伐的“主心骨”,成为灾区群众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贴心人”。
“五个围绕”奔小康
包谷垴乡党委以抗震救灾和灾后重建为契机,乘势而上,砥砺奋进,用“五个围绕”旗帜鲜明地引领灾区群众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围绕“有人管事、能管好事”,选好用好干部。健全完善村(社区)集体和个人考核办法等制度,拓宽思路、选准干部,制定了推荐公务员、“三类人员”进乡镇党政班子和村“两委”后备人选办法。
围绕“有章理事、能真理事”,建立约束机制。完善决策程序,规范村级管理,实行村务公开,扩大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阳光理事,密切党群干群关系,增强基层组织的凝聚力。
围绕“夯实基础,保障发展”,加快基础建设。新建改扩建村组公路200余公里,村组公路通行率达99%。建设“五小水利”工程,拓宽群众受益覆盖面。
围绕“群众增收,产业富民”,壮大特色产业。立足自然资源优势,加大产业结构调整力度,大力发展核桃、花椒、蚕桑等经济林果,壮大高原特色农业,拓宽农民增收渠道。
围绕“扶贫攻坚,全面发展”,推进社会事业。成立25名专职扶贫工作队员为主体的5个驻村扶贫工作队,实施脱贫攻坚计划精准扶贫,推动和促进全乡交通、水利、教育、卫生等工作的协调发展。
党旗飘飘,党徽闪耀,党员引领。实践证明,包谷垴乡党委是震不垮的坚强堡垒,包谷垴乡党员有压不弯的精神脊梁。
(本报记者 罗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