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6年06月30日 星期四

    西交利物浦大学:利用后发优势创新高等教育之路

    作者:本报记者 苏雁 本报通讯员 王阳 《光明日报》( 2016年06月30日 10版)

        去年,西交利物浦大学的本科毕业生升学就业率达98.53%,留学深造比例高达83%以上,其中超过两成学生受到牛津、剑桥等世界十强名校的青睐。这所由中国西安交通大学与英国利物浦大学合办的高校,成立于2006年。学校从第一届的160多名学生,十年来飞速发展至拥有一万多名注册学生的规模。

     

    独立:做个年轻的成人

     

        一年一度的新生开学典礼,是西交利物浦大学(以下简称西浦)给新生们准备的第一份惊喜。学生代表、教师代表致辞之后,执行校长席酉民将带领管理团队接受全场学生和家长的提问。

     

        “去年一共回答了66个问题。”席酉民坦言,“我们坚持保留这个环节,这就是我们想给新生们上的第一课。在大学要学会独立思考,我们倡导学生从孩子变成年轻的成人。”

     

        把学生看成年轻的成人,让他们在自主选择中学会对自己负责,西浦走出了一条特色之路。

     

        西浦从首届学生开始,就允许自由转换专业。但选定了专业,学生们将面对的是近乎严苛的教学质量评价体系。

     

        “核心课程不及格要补考,补考不及格要留级。”副校长杨民助说,同样一门课,西浦的课时比传统大学少三分之一。在课堂上更侧重于知识体系和应用方向的讲解,基础知识需要学生课前预习掌握。“中国学生基础扎实,我们又引入了英国严谨的质量监控体系和美国灵活的教育机制。”

     

    成长:踮起脚看世界

     

        牛津大学两个、帝国理工大学两个、爱丁堡大学3个、纽约大学1个。这就是西浦一个“学霸宿舍”的研究生录取情况。4名男生,每人都收到多封世界名校的录取通知书。

     

        对于成功被多所名校录取,来自徐州的毕然认为,除了宿舍浓厚的出国留学氛围,学校推行的国际化教学让他和舍友受益匪浅。在西浦,英语是“第一语言”。课堂授课用英语,完成作业用英语,考试答卷用英语。

     

        要实现更高层次的国际化,就必须拥有在国际舞台上有竞争力的师资。从2014年起,西浦聘请国际猎头公司在全世界范围内觅才。全校15个科系的学术带头人,几乎全是国际猎头全球招聘而来。

     

        在席酉民看来,要素层面的国际化还只是基础,西浦要探索机制层面,如办学理念、培养模式、大学管理、校园文化等的国际化。比如,在中国学习两年,转入英国学习两年的“2+2”教育模式、引入工业企业界校外导师等等。

     

    分权:学术不受行政权力干涉

     

        刘刚是一名年轻的博士,2011年刚进入西浦工作就被“推上了”系主任的职位。

     

        “在这里很多教授专注学术,不怎么愿意做管理,因为要占用大量时间。比如组织考试、负责课程安排等。”刘刚介绍,“在西浦,教授的待遇具有很强的国际竞争力,收入超过校长也不是个例。”

     

        同时,高校行政权力不干涉学术活动,也不决定学术资源的具体分配。包括聘用教师在内的很多事情,都由教授组成的学术委员会做主。“在大多数的学术评审表格上,没有行政人员签字的地方。”西浦的资深教授告诉记者。

     

        “传统大学组织架构,讲究的是科学管理和层级架构,对应的是工业时代的生产制造企业。如今,网络化的组织讲究个体自发、协同合作。大学也需要在组织架构上进行更新。”席酉民认为,年轻的西浦在这方面反而显得幸运,因为没有历史包袱,可以轻装上阵,跨越传统惯性,在历史经验和教训的肩膀上,创造独特的育人模式和大学运行体系。通过充分利用后发优势,探索出一条新的高等教育之路。

     

        (本报记者 苏雁 本报通讯员 王阳)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