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6年06月30日 星期四

    不断开创党的建设新局面

    作者:沈传亮 《光明日报》( 2016年06月30日 06版)
    图为西柏坡纪念馆。资料图片
    延安整风期间,毛泽东在王家坪军委大院给部队科技干部作整风报告。资料图片
    6月23日,福建罗源县霍口畲族乡纪委书记(左一)在畲族村——福湖村为基层党员上党课。新华社发
    扫一扫看“漫说党史”之《党建的故事》

        【那些岁月 那些辉煌】  

    编者按

        95年来,我们党之所以由小到大、由弱到强,成为世界上最大的社会主义国家执政党,成功领导中国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道路上取得一个又一个伟大胜利,就在于我们党始终高度重视加强自身建设。

        治国必先治党,治党务必从严。从严管党治党,是我们党的一条重要经验。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创新发展马克思主义党建学说,把全面从严治党纳入“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坚定不移推进全面从严治党、依规治党,党的建设开创新局面,党风政风呈现新气象。

     

        党要管党、从严治党,是党的建设95年来的一贯要求和根本方针,也是党的优良传统。回顾95年来党的建设历程和经验,加深对长期执政条件下党的建设规律的认识和把握,对于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夺取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的胜利、推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不断推动党的指导理论创新

     

        我们党要在中国这样人口众多的东方大国实现执政为民、执政兴国的历史使命,需要有科学理论的指导。

     

        民主革命时期,我们总结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教训,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国革命具体实际相结合,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探索出一条中国特色的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形成了毛泽东思想。

     

        新中国成立初期,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努力探索适合我国情况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在理论上不断做出新的总结和概括。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彻底否定“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理论和实践,实行党和国家工作重点向经济建设转移,实行改革开放,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新境界,集中全党智慧形成了邓小平理论。

     

        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后,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在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中,加深了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和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认识,丰富了治党治国的宝贵经验,集中全党智慧形成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坚持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集中全党智慧提出了科学发展观。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继续坚持和拓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出了中国梦、“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五大发展理念、经济新常态等重大战略思想。党的指导理论的不断创新,确保了党的建设伟大工程保持正确的政治方向。

     

    理想信念是共产党人精神上的“钙”

     

        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理想信念就是共产党人精神上的“钙”,没有理想信念,理想信念不坚定,精神上就会“缺钙”,就会得“软骨病”。

     

        共产党人的理想信念就是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念。在我们党95年的历史中,无数共产党人不惜流血牺牲,支撑他们的就是革命理想高于天的精神力量。因为他们始终坚信,一代又一代人为之持续努力,一代又一代人为此作出牺牲,崇高的理想就一定能实现。

     

        事实一再表明,坚定的理想信念,是共产党人坚定的政治灵魂,也是共产党人经受住任何考验的精神支柱。理想信念坚定,必须坚定共产主义远大理想,真诚信仰马克思主义,矢志不渝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而奋斗,坚持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基本要求不动摇。

     

    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

     

        党的作风是党的形象,关系人心向背,关系党的生死存亡。

     

        民主革命时期,我们靠延安作风打败了“西安作风”,最终成功夺取全国政权。1949年国内大局初定,进行大规模建设对中国共产党而言是一个全新的伟大事业。毛泽东提醒全党要警惕来自资产阶级的“糖衣炮弹”,强调全党要继续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优良作风。当年中共中央离开西柏坡时毛泽东关于“进京赶考”的论述,告诫全党同志:“我们面临的挑战和问题依然严峻复杂,应该说,党面临的‘赶考’远未结束。”这表现出无产阶级政党及其领袖的清醒头脑和革命气魄。进城后的中国共产党丝毫没有放松党的作风建设。

     

        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新一届党中央紧紧抓住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这一作风建设的核心问题,坚持从领导干部抓起,贯彻落实中央“八项规定”,开展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三严三实”专题教育、“两学一做”学习教育,恢复和发扬了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

     

    培养选拔党和人民需要的好干部

     

        习近平总书记认为,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干部队伍,是保证党和国家兴旺发达的根本大计。

     

        革命年代,我们党坚持任人唯贤、五湖四海,把无产阶级先进分子和其他阶级阶层的优秀分子吸收入党,为实现革命胜利提供了坚强组织保障。

     

        新中国成立初期,党中央提出了全面培训各级干部的任务,通过举办扫盲班、文化补习班、选调部队干部上大学等多种措施,着力提高党员干部的文化知识水平,保证了新生政权的干部需求。随后,毛泽东提出又红又专的干部队伍建设方针。

     

        改革开放以来,围绕为党的政治路线服务的根本任务,我们党不断丰富和发展了党的组织路线,提出了革命化、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的干部队伍“四化”方针和建设“四个铁一般”的干部队伍,提出了信念坚定、为民服务、勤政务实、敢于担当、清正廉洁的好干部“20字”标准。习近平总书记还提出,各级领导干部要始终做到心中有党、心中有民、心中有责、心中有戒,做政治的明白人、发展的开路人、群众的贴心人、班子的带头人,努力成为党和人民信赖的好干部。

     

    反腐倡廉建设常抓不懈

     

        “蠹众而木折,隙大而墙坏”。拒腐防变必须警钟长鸣。

     

        在风雨如晦的革命年代,1926年中共中央发出的关于坚决清洗贪污腐化分子的通告,就规定贪污500元判处死刑。在当时,500元只是买两千斤大米的钱。正是靠这样的严格规定,确保了党的队伍的纯洁性。

     

        党在全国执政后,对消极腐败现象的危害性,对反腐败斗争的长期性、复杂性、艰巨性始终保持清醒的认识,并采取正确的方针和有力的措施惩治腐败。新中国成立初期,开展“三反”运动,果断处理了刘青山、张子善贪污案,在全党全国引起巨大震动,有效遏制了腐败现象蔓延的势头。

     

        改革开放以来,针对腐败现象滋生蔓延的情况,党始终坚持一手抓改革开放、一手抓惩治腐败,坚定不移开展反腐倡廉建设。改革反腐倡廉工作体制,恢复重建党的纪律检查机关,政府设立监察部门,检察院设立反贪局,组建国家预防腐败局。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着眼于新的形势任务,把全面从严治党纳入“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把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作为全面从严治党的重要内容,正风肃纪,反腐惩恶,着力构建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的体制机制。3年来,不敢腐的震慑作用充分发挥,不能腐、不想腐的效应初步显现,反腐败斗争压倒性态势正在形成。

     

    还是制度靠得住

     

        制度问题更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长期性。党要管党、从严治党,必须有坚强的制度作保障。

     

        革命年代,我们逐渐形成了民主集中制、党指挥枪等制度原则。毛泽东还写出了《党委会的工作方法》等一系列具有制度设计性的光辉论著。

     

        新中国成立后,我们对社会主义条件下党的制度建设进行了探索。1956年召开的党的八大明确提出,党的各级委员会实行集体领导和个人分工负责相结合的制度。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把制度建设看得很重。1980年,讨论通过了《关于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同年8月,邓小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的讲话《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是党的制度建设的纲领性文献。党内选举制度、党的地方委员会工作机制、干部人事机制、党务公开制度、巡视制度的改革完善,使党的制度建设取得实质性进展。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坚持把纪律挺在前面,修订出台廉洁自律准则、纪律处分条例,修订党内法规制定条例,编制党内法规制定工作第一个五年计划等,全方位扎紧制度笼子,更多用制度治党管权治吏,党的制度建设迈上了新台阶。(作者系中央党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