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6年06月27日 星期一

    信用“贷”动精准扶贫

    ——青海省囊谦县探索金融扶贫新模式

    作者:本报记者 蒋新军 《光明日报》( 2016年06月27日 07版)

        日前,青海省进入采挖虫草季。在中国农业银行青海省囊谦县支行,东坝乡吉赛村村支书落义像往年一样,将一摞红色的小本子交到了行长伍荣手上,这些小本子是吉赛村所有村民的“农牧户信用证”,上面写明了村民的家庭人口、贷款种类、信用等级、贷款额度等信息,作为农业银行在批贷时的重要依据。

     

        根据调研,今年囊谦农行通过农户小额扶贫贷款,针对吉赛村593户村民放贷270万元。吉赛村是囊谦县37个“信用村”之一,经过连续数年的努力,囊谦县已经摸索出一整套培育农牧民信用意识的金融扶贫措施,为创建省级“信用县”以及实施精准扶贫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破解“两难”扶贫助困

     

        囊谦县是一个半农半牧的国家级贫困县,农牧民贷款有两大难:贷款难,担保难。在每年农牧民最需要用钱的时候,家用紧缺的牧民就该着急了。为期50天的虫草采集是家庭收入的重要来源,要进山挖虫草,必须准备衣物、食物和交通工具,必要的开销只能靠借。囊谦县的民间借贷比较活跃,农牧民长期习惯于通过熟人借贷,利息高达30%。

     

        6月13日,记者走进吉赛村村民查多家,“我们村今年继续从农行贷款,分到我们家的有3万多元,为准备采挖虫草花了2万多。”查多说。他所说的贷款,就是囊谦农行推出的小额贷款,首先吉赛村以村集体为单位整体贷款,村拿到钱后分到社,社分到组,组再分给村民。

     

        今年,囊谦县扶贫开发局对建档立卡贫困户贷款进行基准利率贴息补助,贫困户只需要在来年偿还本金即可,这样的优惠力度使贫困农牧民远离高利贷。

     

        如何解决担保问题?囊谦农行决定以县支农担保基金为保障,村委会为承贷主体,“整村包贷,统贷统还”,充分利用农牧民各种补助资金,在村民向村委会授权同意的情况下,当个人无法偿还贷款时,由村委会负责扣除补助资金,偿还借款人的农户小额贷款。

     

        这样,整村农牧民群众在最需要资金的时候,能够低成本获得融资,有效解决了金融机构对农牧户贷款覆盖面不广、农牧户因未及时获取融资造成返贫率高的问题。

     

    培育信用环环相扣

     

        培养农牧民的“信用意识”,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去年,囊谦县政府成立了“信用县”创建工作领导小组,由县长欧格担任组长。

     

        囊谦县农行以东坝乡吉赛村为试点所打造的“东坝模式”,在发放农户小额信用贷款方面产生了极强的示范效应。囊谦农行直接参与了农牧民信用贷款调查摸底、资信评估、贷款发放和收回的全过程,“为了简化贷款办理流程,我们客户经理要走村入户调查,深入村、社收集资料,办理贷款不收任何费用。”伍荣行长介绍道,“同时为了用款更灵活,我们规定在核定最高额度和最长期限内,借款人可随借随还。”

     

        以“东坝模式”为基础,在2013年至2016年期间,囊谦农行累计创评8806户“信用户”、37个“信用村”、6个“信用乡镇”。截至今年6月,囊谦农行连续7年贷款不良率为零,即每年给农牧民放出去的贷款,都按时归还。“这是一个了不起的成绩。”中国人民银行玉树州中心支行助理经济师旦周嘉措评价道。

     

        囊谦县副县长普措格来向记者表示:“在‘信用县’创建过程中,最大的成果就是让农牧民群众有了信用意识,勇于贷款,积极还款,少了等靠要的思想。”

     

        (本报记者 蒋新军)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