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人物】
跟中国人民大学校长助理、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郝立新约定的采访时间,正是中国人民大学2016届毕业典礼的同一天。一见面,他就跟记者聊起了人大和毕业的事,“每送走一届学生,都是一件既浪漫又略有伤感的事情”。
1977年,在贵州苗族山寨担任民办教师的郝立新幸运地考取了贵州大学哲学系。从小对哲学怀有浓厚兴趣的他,在哲学的海洋里如鱼得水,拼命汲取知识的养分。毕业之后,郝立新被分配至贵州民族学院,尽管工作顺风顺水,但他仍不解渴,于1984年考取了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研究生,并且幸运地成为著名哲学家陈先达的第一批硕士,继而成为其第一个博士。
1995年,受英国文化委员会资助,郝立新被国家教委公派到英国从事为期一年的博士后研究工作。这一年的留学经历,大大拓宽了郝立新的国际视野。回国后,郝立新担任了人大哲学系主任,后又担任研究生院副院长、科研处长等职务。不同岗位的历练,使他在教学、研究、管理的交叉工作中更加游刃有余。
2005年,郝立新出任云南省教育厅副厅长,分管招生考试、师范教育、办公厅等工作。三年任期结束后,郝立新终究割舍不下对教学和研究工作的热爱,毅然选择回到人大担任校长助理兼哲学院院长,之后又改任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他的工作更忙碌了,讲课、活动的邀约不断。
对于理论工作,他感慨说:“我们既要有勇气,敢于亮剑,旗帜要高高举起;又要讲道理,讲艺术,不能简单化,更不能帮倒忙。”
谈及教学工作,郝立新总结为三点,说道理,讲故事,扣“扣子”。要向学生讲清世界观、历史观、人生观、价值观中的基本道理;要把历史故事、生活案例、模范事迹等有机地融入教学中;帮助青年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扣好人生思想的第一粒“扣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