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6年06月26日 星期日

    追寻先辈足迹 感受发展脉搏

    ——中央和行业类媒体采编人员延安行纪实

    作者:新华社记者袁梦晨、王卓伦、余俊杰 《光明日报》( 2016年06月26日 04版)

        “巍巍宝塔山,滔滔延河水。”盛夏的延安,满目苍翠。

     

        6月20日至25日,来自18家中央新闻单位、24家全国性行业类媒体的64名编辑记者来到革命圣地延安,在追寻先辈足迹、感受发展脉搏中,努力寻找“我是谁、依靠谁、为了谁”的现实答案。

     

        我是谁:“寻根”的时代记录者

     

        “百年积弱叹华夏,八载干戈仗延安。试问九州谁做主?万众瞩目清凉山。”陈毅的诗,诠释着延安这个革命圣地,如何孕育出新中国的新闻出版事业。

     

        1935年10月19日,中央红军经过二万五千里长征,到达陕北吴起镇。从此,以毛泽东为代表的党中央在陕北战斗和生活了13年。

     

        在这一时期,延安清凉山曾是中共中央党报委员会、新华社、解放日报社、新华广播电台、中央出版发行部、中央印刷厂和边区群众报社所在地,它们及时传播党的声音,为革命胜利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老一辈新闻工作者是用手摇印刷机完成报道的。”中央电视台记者董海涛说,随着科技发展,从事电视新闻采编对业务和技术要求越来越高。这次寻根,他深感一个从业者不仅要在体力上“肯跑动、肯吃苦”,在情感上也要“多用心、多用情”,写出贴近人民、有温度的新闻作品。

     

        依靠谁:扎根人民才能写出扎实报道

     

        吃老乡做的饸饹、四五个人同住窑洞炕、烈日炎炎下到农田干活……几天时间,这支多为“85后”的年轻编辑记者队伍,与陕北农民同吃、同住、同劳作。忙碌之余,充溢着满满的“获得感”。

     

        劳作之后,是农民们精心准备的饭菜,热气腾腾。

     

        “他们不停给我们夹菜,问吃不吃得习惯、能不能吃饱,我很感动。”求是杂志社王润斌说。

     

        为了谁:在时代发展的脉搏中跳动

     

        清晨的黄陵县杜洛尾村,被郁郁葱葱的山林所环抱。一场大雨过后,空气中透着清新和湿润。

     

        “来之前,我想象中的延安是风沙漫天的黄土高原。而到这儿的第一天,我的看法就改变了——从农村到城市都是绿树成荫,满眼青翠。”中国国际广播电台记者杨雨婷说。

     

        杨雨婷的感受,源自延安1999年启动实施的退耕还林工程,它很大程度上让这片黄土地“穿绿装、换新颜”。

     

        让编辑记者们印象深刻的,还有“钱袋子”鼓起来的老区群众。

     

        延川,传统农业县,也是国家级贫困县。2010年至2015年,全县农林牧渔业总产值增长90.3%、农民人均纯收入增加63.4%。

     

        历史上,延安是中国革命事业从胜利走向新的胜利的起点。如今,延安站在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起点上。

     

        “让世界了解中国是很多新闻工作者的职责。这里,不仅丰富了我对延安的认识,更让我深入地了解中国、思考如何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杨雨婷说,延安的过去和现在,都值得新闻工作者介绍给全国和世界。(据新华社西安6月25日电 记者袁梦晨、王卓伦、余俊杰) 

     

    光明日报
    光明日报(1985.01 - 2009.12)
    中华读书报
    中华读书报(1998.01 - 2010.08)
    文摘报
    文摘报(1998.01 - 2010.08)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博览群书(1998.01-2009.08)
    书摘
    书摘(1998.01-2009.08)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