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6年06月25日 星期六

    扶贫必扶智

    ——贵州以教育民生工程阻断贫困代际传递

    作者: 《光明日报》( 2016年06月25日 10版)

        【治国理政新思想新实践·新战略带来新气象】

     

        “天无三日晴,地无三尺平,人无三分银”,曾是贵州民生艰难的真实写照。贫困,是历史留给贵州这个多民族聚居省份的一份“负遗产”。在中央到地方全方位、多形式的政策扶持下,贵州正努力靠教育走出一条独具特色的脱贫之路,把历史留下的贫困“负遗产”变为山清水秀、物阜民丰的新贵州。

     

        一、背景

     

        贵州基础教育的底子很薄。“薄”到什么程度?当2000年中国向世界郑重宣布在全国范围内基本实现“两基”(注)时,其中却难觅贵州的身影。当年,贵州刚刚实现“普六”目标,全省3个孩子当中只有1人能确保读完初中,未实现“两基”地区人口数占到了全国总数的1/7,“两基”覆盖率排在了全国倒数第二。

     

        而贵州经济的底子同样很薄。“薄”的程度怎样?全省88个县(市、区、特区)中有50个为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2005年,贵州GDP为1942亿元,与面积相当的广东相比,不及其1/10。

     

        如何让像贵州一样的中西部贫困地区走出教育发展的困局?如何为贫困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坚实的人力资源保障?2020年与全国同步实现全面小康的任务迫在眉睫,在全国拥有最多贫困人口的贵州深刻认识到:扶贫先扶智,教育扶贫工作是“民生中的民生”,是实现脱贫的根本之策。

     

        二、做法

     

        1.不平凡的“全免费”

     

        小蒙,曾是地处黔中腹地的开阳县布依族小学学生。每到开学,他是既兴奋又发愁。兴奋的是,又要见到许久未见的小伙伴;发愁的是,地里没有收成,家里的口粮也所剩无几。

     

        2006年春季开学,小蒙独自一人到学校去报名。爸爸说,家里边正在凑钱,等把谷子卖了以后,就到学校给他交学费。

     

        来到学校后,让他意外的是,许多和他一样交不上学费的同学都领到了新课本。老师告诉他,今后读小学免费,不用再交学杂费。

     

        放学后,小蒙飞奔着跑回家把这个好消息告诉了父母。时隔多年,学校党支部书记仍清晰地记得,当学校把免费政策通知到家长的时候,很多家长都以为学校在开玩笑。“每年春季学期,学生上学要现金,家里的新米还没下来,贫困家庭只能卖口粮来凑学费。学校把收学费的任务交给了班主任,班主任收不来学费,只能垫付工资。”

     

        2006年,国家决定免除西部地区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的学杂费,贵州在财政并不宽裕的情况下,压缩5%行政经费投入教育,全省公共财政教育支出占比达18.84%。将农村税费改革转移支付的50%用于义务教育,保证教师工资按时足额发放,启动实施贫困地区义务教育工程、农村中小学危房改造等,切实改善农村办学条件。

     

        与此同时,贵州省级财政新增义务教育阶段贫困寄宿生生活补助资金3720万元,补助人数从2005年的12.4万人扩大到31万人,提前实现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杂费全部免除和实施贫困寄宿制学生生活费补贴的预期目标。

     

        到2007年,这项惠及民生的好政策扩大到中部和东部地区,并对农村贫困家庭学生免费提供教科书和补助寄宿生生活费。当年,贵州省进入实行九年制免费义务教育的第二年,小学到初中的学生都不用再交学杂费。

     

        减轻了负担的农民更愿意送娃去读书了,贵州省的失学儿童大幅减少。2015年底,贵州省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达87.6%。其中,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达99.47%,初中阶段毛入学率达104%。

     

        2.不一般的“小餐桌”

     

        贵州省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永和小学,虽然距离瓮安县城仅有一小时车程,但群山掩映中,447名学生的午饭问题是个老大难问题。

     

        “没有营养餐的时候,路远的学生就从家里带米,在学校对面一个小摊蒸熟了吃白饭,‘奢侈’点的就花1块钱买碗粉泡饭吃。”看着刚刚端上桌热腾腾、香喷喷的土豆烧肉、萝卜肉丝、香菇排骨汤,学校美术老师欣慰地说:“自从2012年学校开始实施营养改善计划,那个小摊不到年底便关门了。菜谱一周不重样,顿顿两菜一汤,对面自然没了生意做。”

     

        “地无三尺平”的恶劣地理条件,再加上薄弱的经济基础,导致2012年营养改善计划实施前,相当一部分农村学生存在中午饿肚子的状况。

     

        为了让孩子们能吃上热腾腾的午饭,2012年3月,贵州在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开展营养改善计划国家试点,同时鼓励其他县市进行地方试点。目前营养改善计划覆盖了全省87个县(市、区)1.31万所农村学校的380万名农村中小学生。

     

        “校校有食堂、人人吃午餐”是贵州营养改善计划的特色。贵州投入省级财政资金1.53亿元,新建农村中小学食堂(小伙房)1.3万个,回收对外承包食堂3000个,配备工勤人员4万名,大到中心校区、小到只有十几个人的教学点,都保证有食堂、有热饭。

     

        “省里统一要求每个学校至少要准备四套菜谱,周周都不重复,保证孩子们吃饱吃好,不让一个孩子饿着肚子上学。”贵州省教育贷款办(资助办)负责人说。贵州56个集中连片特困区县由国家补贴4元钱,21个区县由国家财政和贵州省财政各承担2元钱午餐成本,其余食堂建设、工勤人员配备、物流采购等全部由省财政负担。为减少中间环节,贵州省还实施了食品原材料“统招、统购、统配、统送”采购制度,努力降低采购成本。

     

        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麻江县宣威小学,每年都对全校1200多名小学生的身高、体重、体育成绩进行评估记录。结果显示,这些年学生体质有了显著改善。全校平均身高由2012年的120厘米提高到了2015年的127厘米,体重由20公斤增加到了28公斤,一分钟跳绳由36个提高到了121个。

     

        3.拔除“穷根”的“三个率先”

     

        率先实施教育“9+3”计划,实行免费中职教育;率先编制《贵州省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3—2020年)》;省级人大率先出台《贵州省职业教育条例》……“十二五”期间贵州省职业教育的“三个率先”背后,是长久以来戴着贫困帽子的贵州省力拔“穷根”的决心、信心与创新。

     

        贵州省每年有600万人常年在外务工,根据《贵州省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到2020年,贵州专业技术人才、技能人才、农村实用人才资源分别要达到91万、88万和80万,大批农村富余劳动力将转化为产业技术工人。

     

        “智力扶贫能培养出与经济发展需要相适应的技术应用型人才,这是欠发达地区建成小康的重要途径。”贵州铜仁职业技术学院院长说,毗邻的骨科医院院长就是该校医学护理专业的毕业生。

     

        2013年,贵州省实施全省范围的免费中职教育,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还可享受国家助学金。“十二五”期间,中央和省级财政累计投入近20亿元专项经费用于实施中职免除学费和资助政策。

     

        “在学校不用交学费、杂费,每月还有500元的生活补助。”贵州盛华职业学院二年级学生小琴,家在云贵交界的赫章县新发乡民族村,父母靠传统种植为生,日子过得紧巴巴。现在小琴在文化技能班学习刺绣,业余卖些刺绣作品,已经不用向家里要钱。

     

        贵州省教育厅与扶贫办联合共建“百校基地”,提出“一户一人”三年行动计划,即一户一人接受中职以上学历教育,或接受培训转移就业,或掌握一门农村实用技术。

     

        截至2015年,贵州省有高职院校32所,在校学生22万人;中职学校206所,在校学生60万人。职业院校毕业生就业率达95%以上,基本实现了“职教一人,就业一个,致富一家”的目标。

     

        4.插上教育信息化“翅膀”

     

        “‘班班通’系统太强大、太方便了,我们农村学校有了这套系统,和城区学校同步实现了信息化教学,我们有信心赶上城区学校!”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岑巩县凯本镇中心小学校长难掩内心的激动。

     

        “班班通”,是包括一体化多媒体教学机、短焦距投影仪、交互式电子白板等现代化设备在内的多媒体教学一体机。自启动教育信息化建设以来,岑巩县先后为全县47所学校配备新型“班班通”系统513套,惠及2.7万余名学生,跑出了教育信息化的加速度。

     

        贵州地理条件复杂,崇山峻岭,沟壑纵横,优质教育资源进来难、出去也难。怎么办?

     

        前些年,中央实施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作为试点省份的贵州曾是“出经验的地方”。而现在,当年的设备大多老化,技术手段也日显落后。想借助教育信息化推动教育现代化,但钱从哪里来?

     

        以校园网和班级多媒体建设为例,全省预算经费高达50多亿元,即使每年投入1亿元,也需要50年!贵州等不起,也慢不得。2011年,贵州省教育厅与中国电信贵州分公司签署战略合作协议,通过“企业垫资建设,用户使用付费”推进全省教育信息化建设。

     

        解决了经费问题,贵州教育信息化建设顺利推进,一所所偏远学校走出闭塞。教育业务专网在全省初步建立完成,4316所乡镇以上中小学实现互联网接入,占全省乡镇所在地中小学总数的95%。2015年9月,“国家基础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正式落户黔西南州,“十三五”期间,黔西南州将借力这一平台加快实现优质数字教育资源共建共享,黔西南州1400多所学校、1.5万多个班级、70余万名学生、4万多名教师将充分享受教育信息化带来的便利。

     

    三、启示

     

        同样是扶贫攻坚,不一样的路径选择。贵州通过实施教育民生工程,从根本上解决贫困问题,抓住了关键、体现了远见。从贵州的做法中我们可以看到:

     

        其一,教育不扶贫,难有真脱贫。教育是百年大计,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基石,是提高国民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根本途径。贫困是物质的贫乏,但归根结底是知识和技能的缺乏。补齐贫困地区教育事业发展的短板,既是扶贫开发的重要任务,也是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重要途径。改善贫困地区义务教育薄弱学校基本办学条件,不让贫困家庭的孩子输在成长“起点”,既是守住“保基本”民生底线、推进教育公平和社会公正的有力措施,也是增强贫困地区发展后劲、缩小城乡和区域差距的有效途径,关乎国家长远发展。

     

        其二,强国必先强教,扶贫必先扶智。优先发展教育、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具有决定性意义。教育投入是教育发展的物质保障,是支撑国家长远发展的基础性、战略性投资,是评价教育先行与否的重要标尺。再穷不能穷教育。必须坚持教育优先发展,以发展教育作为扶贫脱贫的根本之举,提高教育支出比重,切实把宝贵资金用在“刀刃”上。

     

        其三,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就业是民生之本,更是脱贫致富必由之路。没有就业保障,贫困家庭无论如何难以脱贫自立。发展职业教育是扶贫脱贫的优先选择、现实选择。不管是发展产业脱贫、就业转移脱贫,还是异地搬迁脱贫,都需要通过职业教育有针对性、切合实际地为扶持对象开展实用技能培训,让他们真正掌握一技之长,靠专业技术和辛勤劳动脱贫致富,这样才能真正实现让每个人享有人生出彩的机会。

     

    点评

     

        贵州在加快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进程中,以提升基础教育质量、增强职业教育有用性为基点,力推教育民生工程,努力使贫困学子获得平等就学就业、更好谋生发展的机会。一系列教育惠民政策措施的实施,充分彰显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关于坚持共享发展、促进教育公平、增进人民福祉的部署要求,使千万贫困家庭看到稳定脱贫、步入小康的希望。

     

    ——国家教育发展研究中心主任 张力 

     

        (注)“两基”,即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和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

     

        (选自党建读物出版社出版的《领航中国》一书) 

     

    光明日报
    光明日报(1985.01 - 2009.12)
    中华读书报
    中华读书报(1998.01 - 2010.08)
    文摘报
    文摘报(1998.01 - 2010.08)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博览群书(1998.01-2009.08)
    书摘
    书摘(1998.01-2009.08)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