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脊梁】
面前的王顺友,头顶上的头发日渐稀疏,身上绿色的邮政制服因为常年的日晒雨淋有些褪色了。
全国优秀共产党员、感动中国十大人物、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一系列荣誉加身,让这位曾经是“马班邮路”上的孤独邮差,成为四川凉山彝族自治州木里藏族自治县这座被群山怀抱的小县城中比县委书记还“出名”的人。
近日,记者再访木里时发现,传奇人物王顺友还在继续着他的传奇,但那些传奇的“马班邮路”已消去:昔日木里的15条“马班邮路”已经结束了历史使命,取而代之的是通乡公路。邮递员们不再依靠马儿行走天涯,骑上了摩托车送信。各个乡镇不但通了电话,还能用上互联网,越来越多的乡亲们用上了手机。
一切翻天覆地的变化都发生在十多年间。
6月的木里,雨又下了一天。夜快深了,王顺友用平静、低沉的嗓音再次讲起马班邮路上那些难忘的日子……
1984年,19岁的王顺友接过父亲的班,当上了木里县邮政局的邮递员,从此过上了与马为伴的日子。
在本世纪以前,木里大部分的乡镇都不通公路和电话。以马驮人送为手段的邮路是当地乡政府和百姓与外界保持联系的唯一途径。全县除县城外,15条邮路全部是“马班邮路”,而且绝大部分在海拔4000米以上的高山上。王顺友负责的是从木里县城至白碉乡、三桷桠乡、倮波乡、卡拉乡的邮路,一个月里,他有28天奔走在上,往返584公里。
一个人,一匹马,一条路。
先翻越海拔5000米、一年中有一半时间被冰雪覆盖的察尔瓦梁子,再走进海拔1000米、最热时气温高达40摄氏度的雅砻江河谷,途中穿越大大小小的原始森林和山峰沟梁……季节的变换浓缩在每一趟28天的路途中。有时候,甚至在一天里也能经历从严冬到酷暑。
冰雹、暴雪、大雨、泥石流,不期而遇的自然灾害让这条无人相伴的道路变得危机四伏。
1998年8月,木里县遭遇泥石流,进入白碉乡的路、桥全被冲毁,白碉乡成为“孤岛”。按规定,王顺友可以不跑这趟邮班,但当他在邮件中发现两封大学录取通知书时,骑上了马,急急忙忙地出发了。到达目的地时,15公斤的邮件干干净净,完好无损,而污水、泥土和鲜血却沾了他一身。看到手捧通知书的王顺友,学生和家长眼泪止不住地流。
如今,木里的29个乡镇中除了三桷桠乡外,其余28个乡镇已经全部通路。113个行政村中的88个村已经有了公路。“农民生活变了,家家户户的房子都盖得结实了。没有人睡地铺了,吃饭时都坐在板凳上。公路通了,电也通了。有信号的地方,年轻人都玩微信……”说到这里,王顺友一改低沉的嗓音,脸上充满了喜悦。
考虑到他上了年纪、一身是病,前些年邮政局将王顺友负责的邮路调整为县城到李子坪乡。虽然少了艰险,他却热情不减当年。“只要自己在岗位上一天,就要一直把信送下去,把路走下去。”他说。
(据新华社成都6月21日电 记者吴光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