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治理的文化密码】
在浙江省德清县,“乡贤参事会”很受欢迎。全县151个村中已发展“乡贤参事会”56个,参事1756次,服务2338次,受惠群众达9万多人次,成为当地依法治村、以德治村、自我治村的重要力量。
村两委的好帮手
上周末,德清县洛舍镇东衡村文化礼堂二楼,长长的会议桌前,10多位乡贤面前各放着一张村二期发展规划图。
“今年村里这几个项目要实施,请各位乡贤集思广益,把把脉、提建议,看是否要上?”村党总支书记章顺龙话音刚落,乡贤们议论开了:“众创园要规划好,现在土地紧张呢。”“赵孟頫纪念馆要体现东衡文化,要有个性。”“最好请专业的设计师参与规划”……
送走了最后一位乡贤,章顺龙也起身离开。“他们的话还将整理成文,放在村务公开栏。这样的参事会已经形成常态,许多村里的难点问题都是这样解决的。”
2011年,村级组织换届选举后,有116名党员、70多名村民代表的东衡村新一届村两委班子成员只有6人。如何在村两委班子和村民之间,建一支专注协调的中坚力量,起到四两拨千斤的作用?新上任的章顺龙日思夜想。在征求村民和小组长意见建议的基础上,经党员大会通过,由两委会成员、老干部、党员、组长代表等19人组成的新农村建设推进委员会(乡贤参事会前身)成立了。2015年后,乡贤参事会的每位成员获权列席村两委会和村民代表会议,先后参与完成中心村天然气站建设、废弃矿坑填埋等重大事项决议20多项,并全程参与监督。
小村做法上升为县级举措
借助本土、外来、外出乡贤的集体智慧,协助推动基层治理工作,东衡村的做法,引起了德清县委县政府的高度关注。
2014年,德清专门出台了《培育发展乡贤参事会,创新基层社会治理实施方案》,以章程制度形式明确参事会的功能定位,为协调农户与龙头企业、合作组织、村委会之间的关系,协助党委、政府开展农村公益事业建设,协同参与农村社会建设和管理。
同时,参事成员采取个人荐、群众推、组织选等方式,从德才兼备的身边典型人物、致仕经商的外出成功人士、投资兴业的外来创业精英等三类乡贤中推选产生,每届任期3年,自愿参与事务管理,不享受任何补助。
在参事上,以“村事民议、村事民治”为导向,引导各村按照民意调查“提”事、征询意见“谋”事、公开透明“亮”事、回访调查“审”事、村民表决“定”事、全程监督“评”事等6个规定环节,规范乡贤参事会商议村级事务流程,形成村党组织领导下的群策群议、一体运作的运行体系。
乡村治理的有效创新
千余名乡贤,以乡音开路,用乡愁牵线,带乡情进村,活跃在村两委与村民之间,有效缓解了社会矛盾,受到好评。
莫干山镇燎原村的乡贤们出资出力,帮助联系9家企业开展“帮扶共建”,引进合作项目22个,推动落实资金970多万元,吸收87名村民进企业就业,结对困难农户12户。新安镇下舍村乡贤沈世晨出资帮村里修路,雷甸镇洋北村乡贤参事会组建了“德清嫂”美丽家园行动队、“喜洋洋”文化社等乡贤服务队……
如今,“乡贤参事会”成为德清农村基层民主建设的一个特色品牌,并获得民政部“2014年度中国社区治理十大创新成果”提名奖。“小事找乡贤,大事找政府”的理念深入人心。
“乡贤参事会已经成为德清各个村里的智囊团、连心桥、助推器、减压阀,不仅架起了村两委和村民之间的桥梁,而且他们身上散发出来的文化道德力量也成了最鲜活的教材。”德清县委书记项乐民表示。
在浙江省民政厅副厅长江宇看来,德清的“乡贤参事会”在加强社区协商,激活农村资源方面闯出了一条新路,对于全省乃至全国都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德清的“乡贤参事会”是创新和完善乡村治理机制方面的一次有效创新。国家行政学院原副院长、全国政协委员周文彰认为,它打通了乡土社会与现代社会的有效衔接,推动了政府治理与村民自治的良性互动,构建了“社区协商、共建共享”的良好格局。(本报通讯员 王力中 赵方正 本报记者 严红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