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南京引起社会轰动的“熊孩子”事件持续发酵。先是6月14日,浦口区琅琊路小学威尼斯水城分校的门前聚集了40多名学生家长,打出“申请调班”的标语,联名要求劝退班内一名顽皮学生。而后是校方表示,学校无权劝退任何一名学生。近日,被称为南京“鹰爸”的家长毛遂自荐,愿意到学校来管理“熊孩子”。这个“鹰爸”就是曾要求自己仅4岁的儿子在零下13度的雪地里裸体奔跑的家长。这再一次引起了大家的热议。
6月21日,记者再次致电学校校长徐瑾。徐瑾说,近日,学校聘请了相关心理专家跟班教育,并有学生家长及老师陪读,目前情况已在渐渐好转。
“熊孩子”是天生的吗?谁应为“熊孩子”买单?随着计划生育政策的调整,“熊孩子”会不会越来越多?我们的教育该怎么面对?人们在不断地反思着。
探寻事实:“熊孩子”的确“熊”
让家长们怨声载道的便是引起此次事件的“熊孩子”冬冬(化名)。记者在琅琊路小学威尼斯水城分校看到,本应有46名学生上课的三年级(二)班的教室内,仅坐着20名学生。
徐瑾告诉记者,家长们反映的情况基本属实,冬冬在学校经常有一些淘气顽劣的行为,甚至具有攻击性,就连老师也拿他没办法。他曾把颜料涂得同学满身都是;用饭盒把同学的眼睛打青;上课时将黑板上的图钉拿下来戳同学;把同学打得头破血流……在家长与老师的眼中,冬冬就是个不折不扣的“熊孩子”。
“班里有这样一个学生,让我们怎么放心!”家长陈丽对记者说,他们不仅担心孩子的学习受到影响,就连在学校的人身安全都得不到保障。因此希望学校能劝退冬冬,或者调换班级。
针对家长们提出的诉求,徐瑾表示,学校非常理解家长们的感受,但是根据我国义务教育法的规定,学校无权劝退任何一名学生,每一个孩子都有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学校不会抛弃也不会放弃任何一个孩子。
究其原因:“熊孩子”为何“熊”
一个三年级的孩子为何会这样顽皮?究其原因是家庭和学校教育管理的双重失职。
记者了解到,冬冬的父母由于工作忙碌,家中孩子又多,很少有时间管教他。他自小被爷爷带大,现在的日常生活也一直由姐姐照顾。冬冬比姐姐小7岁,还有一个2岁的弟弟。弟弟的出生让冬冬觉得失去了宠爱。冬冬的妈妈说,弟弟从产房抱出来的时候,冬冬还上前打过弟弟。
家庭教育是其他一切教育的基础,父母对孩子性格的形成起决定性作用。“冬冬每次在学校‘横行霸道’被状告后,原本工作压力大的父亲总会用简单粗暴的方式教育他。”徐瑾说,一次,冬冬把班上一位同学的头打破了,该同学的父母就带着受伤的孩子去评理,没想到冬冬的父亲掐住冬冬的脖子,差点掐断了气。
在调查中记者还发现,学校在对冬冬的教育问题上也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冬冬所在的学校是一所建校仅6年的小学,全校90%的在校生均为外地户籍。仅三年级一个学年,冬冬所在的班级就换了四个班主任,前两个教师实在教不下去,后由校长亲自代课,但因校长行政管理工作太忙,又换成一位经验丰富的教师。年轻教师阅历浅,校长公务繁忙,学校又没有配备专门的心理辅导老师,冬冬的“恶行”愈演愈烈。
专家支招:“熊孩子”怎么教
宜宾市“熊孩子”上学途中逃学怕被家长责骂,伪装自己被绑架;成都市“熊孩子”也曾被家长联名劝退……越来越多的“熊孩子”不仅让老师束手无策,更让家长抓狂无奈。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儿童的社会化正是从家庭开始的。”在南京市心理危机干预中心主任张纯看来,冬冬的父母忙于工作,在孩子的教育方面有所缺失,这正是冬冬变成“熊孩子”的主要原因。
张纯说,家长总担心自己的孩子被欺负,其实,孩子之间发生冲突时,家长应以“孩子是否能自己处理问题”为标准,“先让他们尝试着自己解决,解决不了再借助外力,这样有助于孩子独立人格的养成”。
南京晓庄学院教授袁宗金认为,“熊孩子”属于特殊儿童,“他们的教育需要社会各方努力,对于特殊儿童教育的关注,有助于真正实现教育公平。”对于琅琊路小学威尼斯水城分校的处理方法,袁宗金非常认可。此外,他觉得可以借鉴国外中小学教育的“融合教育,随班就读”模式,即每两位特殊儿童配备一名专业教师进行陪读,以确保特殊儿童及其他儿童的正常就学。
中国伦理学会副会长王小锡教授认为,随着我国计划生育政策的调整,双职工双孩子将成为常态,家长工作压力大,对孩子的管理受到精力的影响,加重了学校教育的难度。所以,认真研究中小学教育,适当增加师资配备刻不容缓。(本报记者 郑晋鸣 本报通讯员 张莉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