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6年06月22日 星期三

    物换星移几度秋

    ——十访曾被风沙逼得四分五裂的黎明村

    作者:本报记者 庄电一 《光明日报》( 2016年06月22日 05版)
    黎明村新貌 本报记者 庄电一摄/光明图片

    曾经满目荒凉的黎明村原址,如今绿草成茵。本报记者 庄电一摄/光明图片
    本报记者庄电一在采访 光明图片

        【观察】

     

        地处毛乌素沙漠边缘的黎明村,是宁夏盐池县一个只有五十多户人家的自然村,它不显山不露水,既不是最富有的,也不是最贫穷的,更没有出过特别出众的人物,却让人魂牵梦萦。因为,它有与众不同的“前世今生”,经历过沧海桑田般的变化,其变化又具有警示意义。

     

        5月30日,记者又一次踏上了这片土地。驱车在盐池县境内,扑入眼帘的是一片片葱绿,公路两侧的柠条、花棒、沙打旺等固沙植物将大地盖得严严实实。也许你很难想象,这里20年前昏黄遮天蔽日。在这个半农半牧区,黄与绿一直在博弈。如今,“绿”变成了主色调,“黄”只是点缀。

     

        这是自1998年以来记者对黎明村的第十次踏访。10次采访,记者见证了一个小荒村浴火重生的历程;20多年的变迁,黎明村成为盐池县的缩影。它为我们展示的、向我们警示的,实在太多了。

     

        如今的黎明村已经定型,终于可以向读者呈现它的“完整版本”了。

     

        昨天:欲说当年好困惑

     

        黎明村原来建在一个地势比较低洼的地方,“建村史”不超过百年。白、王、朱三姓人家具有“开村”之功,现在也是村里的大户。据说,黎明村最早曾叫“夏武村”,因为曾有夏、武两家人在此居住过。不知何时,“夏武村”竟被叫成了“下午村”。村民们不太喜欢这个“暮气沉沉”的村名,便将“下午村”改成了寓意美好的“黎明村”。

     

        黎明村人原来的日子还是比较惬意的。那时,村里人口不多,有大片的草原可供放牧,有广阔的田地可供耕种,风沙也较少侵袭。虽然算不上富裕,但家家都衣食无忧。18岁时嫁入黎明村、如今已年逾古稀的崔福香老人,对过去有着清晰的记忆。

     

        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以来,随着人口的急剧增加,人们向大自然的索取变成了掠夺,到后来更是毫无节制。放牧的羊群越来越庞大,而放牧的羊只却越来越瘦小,但人们仍然不肯放过那已经严重沙化的草场,似乎谁少养了羊谁就是傻瓜。乱采滥挖更是变成年复一年的浩劫,先是只挖粗壮的、等级高、售价也高的甘草,后来“斩尽杀绝”,连细如铁丝的次品也不放过。先是本地人和周边各县的“入侵者”抢着挖,不久后本地人联合起来阻挡“入侵者”,最后竟演变成一场场械斗,甚至酿成流血事件。

     

        短短十几年时间,这个拥有714万亩草原的大县,竟有539万亩沙化。“忍无可忍”的大自然终于“暴怒”了。草场退化,土壤沙化,遮天蔽日的黄沙不断飞来,处于乱采滥挖和过度放牧重灾区的黎明村首当其冲。狂风搬来了黄沙,压埋了庄稼,封堵了道路,也封堵了农户的院门。

     

        风沙的危害,对黎明村人来说是刻骨铭心的。许多村民又一次向记者讲述了那段经历。

     

        1996年嫁到黎明村的王春燕告诉记者,那时,沙丘常常堆得跟院墙一样高,黄沙飞进屋里,落得到处都是,灶台都得用报纸盖严,否则,锅碗瓢盆都变成盛沙子的容器。机动车常常开不到家门口,只能停在沙梁之外。

     

        43岁的白学宝对此也有深刻的记忆:“我十几岁时,黎明村的环境最恶劣。沙丘都高过了屋顶。开始,是用铁锹铲沙子、用手推车运沙子,后来,就得用农用车拉沙子了。有时,上午刚把沙子清理干净,下午一场风又把院子填满了。”

     

        这样的日子,让人怎么过得下去?黎明村人很快便达成共识:搬家,躲避风沙!

     

        好在地广人稀的黎明村还有一些空地,可供重新安家;好在当时还没有严格的管控,选宅基地也有不小的自由度。于是,有人看上了“南梁”,有人相中了“北梁”,有人选择了“东梁”,三个“梁”相距有一公里,距老黎明村也有一公里。结果,不到一年时间,黎明村就七零八落了。

     

        1998年,黎明村“一分为四”:原来完整的村庄,分成了四个小庄点,也不像是“村”了。

     

        1998年6月底,记者到盐池县采访,在县城里听说黎明村被风沙逼得四分五裂,便执意再驱车前往。当时,呈现在记者面前的除了衰败还是衰败。原来的村庄,只剩下白家兄弟两家留在原地。2000年,记者二访黎明村,黎明村仅白仁、崔福香一户人家在坚守。2002年,记者三访黎明村,这唯一的一户还在原地,而那些搬到新址、暂时告别风沙围困的人家,又被新的沙丘围上了,有的地方也形成新的沙梁。黎明村的所见所闻,让记者很失望、也很伤心,甚至不愿再踏上这片土地。然而,对黎明村人的命运还有牵挂,这也驱使记者在时隔四年之后,在2006年对黎明村进行了四访,也就是在这次采访中,记者得知:连白仁、崔福香两位老人也实在无法忍受风沙的侵袭,搬到了“北梁”上,原来的黎明村不复存在!

     

        黎明村留给它的乡亲们的,是痛苦的回忆;留给记者的,是伤感:欲说当年好困惑,百感交集在心头。

     

        今天:风雨过后现彩虹

     

        我们常常用“判若两人”来形容一个人的变化,如果套用这个词语来形容黎明村的变化,那就是“判若两地”了。

     

        黎明村人命运的转机,是从一个会议开始的。

     

        2002年8月14日,宁夏畜牧业的一场革命就是从这一天开始的。面对盐池县等地日益恶化的生态环境,自治区党委、政府在盐池县召开了“史无前例”的“宁夏中部干旱带生态建设工作会议”,会议决定:自2003年5月1日起,在宁夏全境禁牧!一时间,不少县乡村负责人都颇感困惑。

     

        过度放牧、乱采滥挖,是导致宁夏草原退化、土壤沙化的两大祸首。只有全境禁牧,才能从根上解决问题。

     

        盐池县县委、县政府决定在宁夏率先禁牧,并将禁牧的时间提前到2002年的11月。尽管时间紧迫、准备仓促、压力很大,但盐池县和整个宁夏都说到做到:不折不扣地如期禁牧了。与此同时,宁夏各级政府借用政策、法规、行政、舆论等综合措施治理乱采滥挖,终结了这年复一年的生态灾难。

     

        禁牧了,还能不能发展畜牧业?不放牧,畜牧业还有没有前途?富有创造力的宁夏人,作出了肯定的回答。依靠舍饲养殖,解决了既发展畜牧业、又不破坏生态的问题。结果,离开了“牧”的畜牧业,在盐池县乃至全宁夏并没有“禁足不前”,反而有了前所未有的发展。盐池县禁牧前,饲养羊只只有68万只,禁牧后一度达到300万只,而黎明村一年就曾出栏4万只,村里的羊肉不仅有了特制的包装,而且卖到了北京、西安、兰州等地。

     

        2009年记者五访黎明村时,终于看到了黎明村的“新生”。也就是在那次采访,记者听到并反映了他们的呼声:“一分为四”后的“村”实在算不上一个村,“分裂”的黎明村应该尽早回归。

     

        很快,当地政府为黎明村规划出了建设方案,黎明村也踏上了回归之旅。到2011年记者六访黎明村时,原来住在“南梁”上的12户人家,在政府的资助下告别了居住10余年的房屋,搬到了“北梁”,黎明村也就此实现了“三合二”,剩下的就是将“东梁”上的19户人家搬过来“合二为一”了。但搬迁这么多户人家并非易事。在尊重民意的前提下,有关部门调整了规划方案,“东梁”上的住户暂时不搬,在“东梁”与“北梁”之间规划建设一个养殖园区,将相距五六百米的“东梁”与“北梁”连接起来,这样也就算村子合在一起了。

     

        这段分分合合的经历,让人无限感慨。自2011年以来,记者先后完成了对它的六访、七访、八访、九访,现在,又完成了十访。

     

        黎明村的变化可以用沧海桑田来形容。原来无处不在的黄沙,无影无踪了;原来有风就有沙,现在有风却无沙;原来寸草难生的地方,现在绿草如茵。

     

        黎明村的日子也一年比一年好。自来水通到了家家户户,太阳能装到了家家户户,宽带也连接到了家家户户。

     

        原来一门心思要离开黎明村的王新福,现在越来越热爱这片土地。他对记者说:“近些年,我对黎明村的感情来了个一百八十度大转弯,我要在这待一辈子!”

     

        明天:等闲识得东风面

     

        黎明村人今后还会为躲避风沙而被迫迁徙吗?十访黎明村时,记者向许多人提出了这个问题,得到的都是十分肯定的回答:绝不会!

     

        几乎所有的黎明村人都表示:我们再也不会干乱采滥挖、过度放牧那些自毁家园的蠢事了!这也是他们断定黎明村的悲剧不会重演的依据。

     

        白学宝对记者说,没有好环境,就没有好心情,更没有好发展。经历了这些磨难,黎明村人对此的体会更深了。

     

        王新福说:“生态环境一般都很脆弱,几年的治理成果,只要几个月就可以彻底毁掉!”所以,他对绿色有特别的情结。一搬到现在的地方,他就栽下了树,而且年年都栽,装扮自己的家园。

     

        进出黎明村,已经变成柏油路。道路两侧都栽上了白杨。这些树木和它们身旁的青草,都将成为风沙的“克星”和黎明村的“卫士”。

     

        看来,对黎明村未来的生态环境,没有必要担忧。那么,黎明村的经济前景又如何呢?

     

        “黎明村近些年都没有外出打工的!”白学强说,村里的青壮年都认为不离土、不离乡照样有发展、能致富。

     

        肉羊育肥,在黎明村是很多人都看准的路子。但是前些年一市斤羊肉卖到近30元,现在一直在十几元上徘徊,每张羊皮最高时卖到200元,现在连40元都很难卖了。两年前,蔓延全国的羊瘟不期而至,给黎明村的养殖业造成灭顶之灾,其中养殖大户路文涛一家就焚烧、填埋了300多只病羊,损失30万元。但是,这并没有动摇路文涛及乡亲们搞养殖业的信心。这次采访,记者又一次走进位于黎明村中部的养殖园区,看见路文涛正与爱人苏瑞在喂羊。路文涛告诉记者,今年,他要大干一场,计划出栏3批。他说,尽管目前养羊业不景气,但只要科学饲养,还是有效益的。

     

        白学强在今年4月刚刚卖掉了150只羊,尽管售价不很理想,但他还是要继续养下去。与此同时,他另辟蹊径,种了50亩黄花菜,准备联合其他农户成立个黄花菜种植合作社。

     

        40岁的王春燕,已经在村里成立的“盐池县黎明种养殖专业合作社”担任了5年董事长。她介绍,当地政府对养殖业非常支持,除了对基础母羊每只给予200元补助外,这次又给他们的养殖园区补贴了35万元。在此基础上,她在村里筹集了45万元,准备建设高标准的青储池、堆草场等,进一步发挥规模效益。

     

        冯记沟乡党委书记赵军告诉记者,乡里准备将黎明村打造成滩羊养殖示范村和整村脱贫的新亮点。为了扶持这个产业,乡里将对村里的羊肉实行保护价收购,肉价低于成本时,乡里按高于市场价10%收购;肉价行情好时,乡里仍然按高于市场价8%来收购,这就免去了养殖户的后顾之忧。最近,由盐池县政府支持300万元、由马儿庄村(黎明村隶属于马儿庄村)村主任冯立珍牵头成立的饲料加工厂,马上就要投产了。这个以当地柠条、苜蓿、玉米秸秆为原料的饲料厂,可以为当地养殖户提供品质高、价格低的饲料。赵军对记者说,绝不让一户在奔小康的路上掉队。

     

        现在,解决了后顾之忧的黎明村人,最渴望有品质的文化生活,最希望后代能够接受高质量的教育。

     

        与青壮年纷纷回乡创业形成鲜明对照的是,黎明村的孩子都早早离开村子到城里学习去了,村里很少看到四岁以上的儿童。教育从幼儿园抓起,在村里已经形成共识,有人甚至为此不惜代价,在县城乃至银川为子女的学习租房或购房。近年来,黎明村考上大学的已有十几个人了。

     

        白学强有两个小孩,一个10岁、一个15岁,目前都在县城租房读书。他自己读书不多,特别希望将孩子培养成才。说到个人的需求,白学强一再向记者表达添置健身器材和建图书室的愿望。他说,我愿意把自家的住房腾出一两间来改作图书室,也愿意为乡亲们义务管理图书。

     

        在白学宝家采访时,记者看到一个刺绣木架摆在沙发旁,那上面有一件刺绣的半成品。白学宝告诉记者,那是他爱人沈爱萍闲暇时绣的,而墙上挂着的精美刺绣也是她的杰作。当记者为此啧啧赞叹时,白学宝平静地说:“这不算什么。黎明村的妇女几乎都会十字绣,也都能达到这个水平。”

     

        在解决了温饱、摆脱了恶劣的环境之后,黎明村人越来越爱美,也有了越来越多的精神追求。

     

        乡亲们对精神文化生活的渴求,有关部门也注意到了。乡党委书记赵军告诉记者,乡里准备为村里配备一套音响,让乡亲们在闲暇时跳跳广场舞,参加一些体育活动,乡里还将组织农民趣味运动会及其他适合农民参加的文体活动,不断丰富群众的文化生活,最终让农民也能像城里人那样享受休闲时光。

     

        黎明村的明天是令人向往的,黎明村人也正以自己的方式建设今天,迎接明天。 

     

        记者手记

     

        黎明村的沧桑巨变,警示是深刻的、多方面的。乱采滥挖、过度放牧,掠夺式的索取、竭泽而渔式的利用,曾给黎明村及周边地区带来灭顶之灾,甚至让人觉得大自然过于苛刻,对人类睚眦必报、毫不留情,但人类一旦明白了事理,果断地停止了破坏,不再无节制地索取,进而进行科学、合理的治理,大自然的回报又是十分慷慨、无比丰厚的。黎明村二三十年中的聚散兴衰,就给予了充分的证明。

     

        大自然是有生命的,也是有感知的。人类来自于大自然,依赖大自然,更离不开大自然。所以,人类必须敬畏大自然、珍爱大自然、善待大自然,只有这样,人类才有自己的生存空间,才能得到大自然的恩赐,才能过上期盼的生活,才会有和谐幸福可言。

     

        黎明村是盐池县的一个缩影,也是宁夏乃至我国北方许多地区的缩影。我们希望不再发生黎明村昨天那样的悲剧,更希望有越来越多的农村能像今天的黎明村这样越变越好,让生态文明给人民带来更多的福祉。 (本报记者 庄电一)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