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6年06月19日 星期日

    城墙的背影

    ——摄影师镜头里的古城墙

    作者:秦岭、刘妙龄、梅若梅 《光明日报》( 2016年06月19日 09版)
    在南城墙上骑车游览的游客。西安,2006年 秦 岭摄
    在明城墙东水关段练习跑酷的年轻人。南京,2015年 刘妙龄摄
    商城墙翻修,安装了排水管道,却把上面的树留了下来。郑州,2011年 梅若梅摄
    爱好“角色扮演”的年轻人在台城段城墙垛口上眺望。南京,2016年 刘妙龄摄
    在城墙上遛狗的老人。郑州,2011年 梅若梅摄
    古时的雕像默默守护着政府从民间收集而来的城墙砖。南京,2013年 刘妙龄摄
    夏日的傍晚,一些进城务工人员聚集在小东门外的城墙下等候工作机会。西安,2015年 秦 岭摄
    在附近居住的孩子们常常把正在翻修的城墙当作滑梯玩儿。郑州,2011年 梅若梅摄
    每天清晨,大量的市民在含光门附近城墙下的蔬果早市选购食材。西安,2012年 秦 岭摄

        【专题影像】

     

        编者的话:

     

        古城墙承载了中国人几千年的集体记忆,它们是中国城市文化的标志性符号,承载着我们对历史传统文化的回溯与追忆。这些古城墙仿佛风烛残年的老者,在当代城市化进程中静坐观看、岿然不动。它们的身躯或许已残破不堪且日渐老去,但其千百年传承下来的文化精神仍然与城市中的每一个人心心相通。

     

        在这里,我们选出陕西西安、江苏南京、河南郑州三座城市,以及居住在这些城市中的三位摄影师。他们长期以来致力于用影像记录这些城市古城墙的面貌及气息,试图将古城墙与现代都市以及居住其中的人联系起来。这种联系在影像层面是必然的、日常化的,如果想要获得更深层面上的意义,就需要每一位读者观看并思考后,得出属于自己的答案。

     

    西安城墙西安人

     

        我生在西安,长在西安,开始学摄影时就穿梭在西安城里。西安的城墙与护城河以及生活在这里的人,早已是我拍摄时独一无二的主角。在我的心里,城墙和西安人是和谐一体的,谁也离不开谁。这里的人们熟悉城墙,倚仗城墙,以城墙为坐标、为背景踏实地活着。我想,正是城墙赋予了古都西安四方与棱角的个性。

     

        西安城墙是四面稳稳当当的厚实大墙,大墙围起了一座四方大城。这四面墙和城市与生俱来的气质和性格早已融入了西安人的骨髓,用文学名词可以叫作大气厚重,用俗话说就是“老皇城的人,啥阵势没见过?”西安的城墙造就了城市的淡定与沉稳,积淀多了,自然就会从内向外溢出它的内涵。

     

        很早的时候,在西安人的心目中,城墙以内大多是皇亲国戚,城墙以外大多是卫队佃户。据说那个时候进城,都是要洗漱更衣,日出而至。后来,西安城逐渐外延扩张,皇亲国戚和卫队佃户的区分难觅踪迹,但是在人们心里,“城里城外”的概念依然存续。直到今天,人们还常常会说“进城去”“到城外去”。 (秦岭)

     

    明城墙·民城墙

     

        城墙是不变的,经纬标注的数据精确记录着地理坐标;城墙是变化的,百姓生活的瞬间连接起历史的每一个纪元。总长度达几十公里的南京明城墙,以世界罕有的特大城垣的历史地位,成为南京发展与沿革的重要标志。

     

        随着时代变迁,明城墙原有的防御功能逐渐被文化遗产价值所取代,在日新月异的城市化进程中,我的作品以生活在南京明城墙下的市民生活为着力点和角度,力图诠释南京会以怎样的变化来适应这个大时代。在拍摄中,与时代建立起紧密联系的生活细节每每令我感动,让我按下快门。比如走城墙这件事,年轻人走城墙时,会穿上动漫人物的衣服,不论别人注目与否,他们都活得潇潇洒洒;老人家炎热的夏天走城墙时,喜欢在头上顶个湿毛巾,认为这是最方便、最环保的降温方法,老话叫:“井里有个西瓜,头上有个帕帕。”我相信,再宏大的主题,再深刻的现实,也必须从一张有细节的照片开始,就像明城墙一样,那一块块留着工匠体温的砖石就是一个个有血有肉有时代印记的细节,是它们构成了明城墙的本体。(刘妙龄)

     

    城墙承载郑州记忆

     

        我从很早就开始拍摄郑州市的商城墙遗址了。当时的初衷很简单,就是为了寻找记忆、延伸记忆、消费记忆。小时候在我的老家,村边有个土筑的大堤,东西走向,“匍匐”掩护着小村庄。这个大堤可以说是村民的后花园,孩子的游乐园。饭后闲暇时,尤其是夏夜,村民都爱到大堤上遛弯儿。人们那种自我放松的精神状态在之后的郑州商城墙上我又再次看到了。我把这个系列称为《不是城墙》,因为对于生活在城墙周围的人来说,城墙已然不是城墙了,它无关历史,只是生活。生活本身被放大,而城墙的意义则被虚化了。

     

        商城墙就像郑州人自家的后院。他们在这里很随性,会把生活中最本质的东西自然而然地带出来。我喜欢在黄昏的时候来这里拍照。夜幕刚刚降临,天是幽蓝色的,城市在慢慢放松。这时候来商城墙玩儿的人最多,他们的状态松弛又平静,做着真实的自己,即使偶尔有荒诞的举动,也和谐、自由地存在着。在钢筋水泥的城市里,在商城墙附近展现的生活状态就像一场仲夏夜之梦,谁也说不清是真实的还是虚幻的。(梅若梅)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