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6年06月18日 星期六

    中国文化“走出去”需要“铸剑”精神

    ——访中国驻美国使馆公使衔文化参赞李鸿

    作者:本报记者 王传军 《光明日报》( 2016年06月18日 05版)
    图为孩子们在史密森民俗节中国主题活动中体验制陶。资料图片

        如果从1926年“华特迪士尼制作公司”正式成立算起,迪士尼这一品牌快步入百岁年华。2016年6月16日,落户上海的“迪士尼上海主题公园”盛大开业。据媒体报道称,开园日门票在今年3月份于其官方网站开售,数小时内即被一扫而空,实现开门红。相较于迪士尼百年发展历程,中国文化“走出去”正处于青葱岁月。一个百年企业的经历对于蓬勃发展的“中国文化走出去”有何启示,本报记者就此问题采访了中国驻美国使馆公使衔文化参赞李鸿。

     

        记者:为什么诞生并成长于美国的迪士尼文化和品牌能在全球广受欢迎?

     

        李鸿:迪士尼从早期单一的动画创作发展至如今包括娱乐节目制作、玩具、服装、图书、电子游戏和传媒网络等在内的国际文化传媒巨头,可谓百年磨一剑。而市场就是打造迪士尼的磨刀石。市场竞争激发了迪士尼产品的创新力,造就其文化内容的包容性和多元化,推动了迪士尼走出去,与不同文化、不同年龄、不同种族的人们共享迪士尼五彩斑斓的故事,分享每一个故事呈现的欢乐和启示。我认为,如果没有经历市场严酷的摔打,迪士尼也不会走到今天。

     

        记者:迪士尼全球战略对于中国文化“走出去”有何启示?

     

        李鸿:我认为迪士尼文化和品牌的全球推广经验给当下的中国文化“走出去”带来了三点启示:一是,“走出去”的中国文化企业或产品首先应该立足于国内本土市场,只有在国内做大做强的文化产业才有实力真正“走出去”。比如,迪士尼首先是在美国国内做成一个品牌,然后才去追求海外市场;二是,无论是开展文化交流、还是文化企业“走出去”,都应该踏踏实实做好国外目标市场的调研工作,根据当地观众的需求有针对性地提供产品,市场运作方式也宜遵循当地规律。这样的“走出去”才能“掷地有声”、达到目的和效果。三是,“走出去”文化产品应更注重内涵。呈现的文化艺术内涵越丰富、厚重,越受美国受众欢迎。我们应改进呈现方式,多讲故事,善讲故事,使中国文化更有“亲和力”、更“接地气”。

     

        记者:中国文化“走出去”已有时日。您认为中国文化在美国等西方发达国家传播取得了哪些宝贵的经验?

     

        李鸿:美国文化艺术及文化产业已经发展至一个高度,其专业化和市场化相对成熟,国民艺术欣赏水平较高,因此我认为:一是,我们应该积极与当地主流文化机构合作,尽量借助当地主流文化机构的影响力、平台和宣传渠道“借船出海”。比如,请美国演出推出人到中国自主挑选优秀的、适合美国受众的中国文化产品并带到美国巡演,这种文化“走出去”模式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二是,我们应不满足于向美国受众简单展示中国文化艺术,而应加强互动,通过互动传达文化内涵,达到心灵的沟通。比如2014年在华盛顿史密森民俗节中国主题活动上,中国民俗艺术家就在现场与美国观众形成了良好互动,美国观众不仅观赏了中国文化,更了解了艺术家和艺术背后的故事,让美国民众记忆犹新;三是,我们“走出去”文化产品所表达的思想内涵应能感动国外观众,引发观众的共鸣。比如,最近国内一位上海艺术家创作的装置舞台剧《爸爸的时光机》就引起美国文化界的兴趣。这部舞台剧吸引观众的不仅仅是其多元化舞台艺术表现形式,更是献给我们老去的父亲的一份亲情。   

     

        (本报华盛顿6月17日电 本报驻华盛顿记者 王传军)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