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6年06月18日 星期六

    医生宋巍

    作者:本报记者 宋喜群 颜维琦 《光明日报》( 2016年06月18日 02版)

        6月17日早晨,兰州,甘肃省人民医院烧伤科病房,近30名医护人员交接班时举行了一个默哀仪式,医生护士们哭成一片,他们在怀念一位同事。

        6月17日下午,上海,虹口区宝兴殡仪馆,一场告别仪式在这里举行。来自上海器官捐献办公室和长海医院的医护人员以及不少市民在为一位年轻医生送行。

        这位牵动沪陇两地人心的医生,名叫宋巍,年仅34岁,吉林省榆树市人,今年3月从甘肃省人民医院烧伤科到上海长海医院烧伤科进修,5月31日突发脑干出血,6月15日他告别了这个世界,在上海写下了人生的最后一页。在他弥留之际,宋巍的家人帮他完成了捐献遗体手续。

        上海长海医院人体器官捐献办公室协调员高晓刚副教授说:“6月7日下午,宋医生的父母通过长海医院医疗科联系到我,初步表达了器官捐献意愿。我在7号17点左右与两位老人见面,介绍了国家器官捐献‘自愿、无偿’的原则,以及器官捐献的具体流程。两位老人表示,为了让儿子走得更有意义,能够救治更多的患者、挽救更多不幸的家庭,愿意在宋医生身后捐献健康的器官和组织。宋医生的夫人也表达了同样的意愿。三人都在器官捐献志愿书上庄重地签署了自己的名字。签字后,我们继续监护、维持着宋医生的基本生命体征。”

        6月15日,宋巍生命体征极不稳定,体温高达42摄氏度以上,血压升高到190/100左右,很快又进入休克状态。高晓刚说:“我们通知了宋医生的家属,家属理解这意味着宋医生的生命真的到了最后时刻。在完成了捐献前专家判定和伦理委员会讨论后,我们向上海市器官捐献办公室上报了宋医生的案例,启动了捐献流程。”

        “捐献这么多器官是比较少见的。”高晓刚介绍,15日晚,长海医院进行了器官移植手术,宋巍医生共捐献了一个肝脏、两个肺脏、两个肾脏、两个角膜和全部皮肤组织。这是上海市开展器官捐献工作以来捐献器官最多的一例。宋巍用他的躯体又救治了六个人。

        “皮肤是人体最大的器官,患者自体皮源不足与烧伤面积大,是烧伤科医生经常遇到的问题。对重度烧伤患者来说,人体皮肤异体移植的救治效果是最好的。”宋巍的同事、甘肃省人民医院烧伤科副主任医师刘俊玲说,宋巍捐献皮肤显然和他烧伤科医生的经历有关。

        谈起宋巍,刘俊玲数度哽咽:“宋巍是吉林大学毕业的研究生,2013年作为人才引进到甘肃省人民医院工作。他刚来的时候,烧伤科只有八个医生,现在也才十一个,大家都太熟悉了。”

        “这娃好。”刚到甘肃省人民医院的时候,刘俊玲就注意到他,还给宋巍介绍过对象。“下班的时候,他会坐在那里看书,等其他的医生出诊、手术。”刘俊玲说,一口东北话的宋巍是个豁达幽默的热心人。“你随时叫我”几乎成为宋巍的口头禅,刘俊玲回忆,烧伤科医生的工作很忙,遇到忙不过来的事,不叫他他都可能过来帮忙。

        宋巍在上海的同事们还回忆,宋巍会把名片发给患者,方便病人随时询问;手术前,会把有关情况逐条逐句给患者讲解,让患者安心;手术后,他主动跟踪患者情况,直至痊愈。他对业务很上心,经常钻研重症病人的救治方法,周日都会照常来工作。“业余时间,他也会跟同事们聊起自己在甘肃的工作和生活,会说起他一岁多的孩子。”

        “是个好苗子,同事、患者对他的评价都很好,因为优秀人才被选送到长海医院进修,当晚知道他生病了,医院迅速派人陪宋巍的妻子飞到上海。真的很遗憾。”甘肃省人民医院郭天康院长对宋巍的离世非常惋惜。

        (本报记者 宋喜群 颜维琦)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