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6年06月13日 星期一

    为大国利剑铸“鞘”

    ——记火箭军某所工程设计研究创新团队

    作者:本报记者 温庆生 本报通讯员 吴天喜 李永飞 《光明日报》( 2016年06月13日 04版)

        火箭军手中的大国利剑,其势威猛,它或深藏于深山峡谷、大漠戈壁,或隐身茫茫大海之中,随时准备降妖除魔,给侵略者以致命的回击。

        铸“剑”不易,造“鞘”亦难。1958年,为适应尖端武器发展,党中央、中央军委果断决策,组建一支特殊的工程设计部队,为大国利剑造“鞘”,火箭军某所工程设计研究创新团队应运而生。这个团队的第一代设计者,从零起步,创造出无数个“第一”:第一颗原子弹爆炸铁塔、第一个某型导弹综合试验靶场、某型导弹第一个训练发射塔架。1978年,创新团队设计的某型导弹训练发射塔架,斩获全国科学大会大奖。这项成果,彻底改变大型号武器发射样式和部署模式,使导弹发射效率以几何级数提升。那年冬天,某核心工程上马,高级工程师黄炳华受命负责工程结构设计。几经风霜,瓜熟蒂落,7项设计成果荣获国家、军队科技进步奖。仅某工程优化设计一项,就节省经费3200多万元。

        进入21世纪,随着武器装备更新换代,“剑鞘”升级迫在眉睫。所长田庆龙、总工程师费允锋、高级工程师谭可可等一批专家,将仿真评估、参数化建模等技术创造性嵌入工程设计中,成功打造智慧型“剑鞘”。未来战争,发现即摧毁。数年前,创新团队骨干潘玉龙主动请缨,决心在“天眼”密布下,为战略导弹部队披上“隐身衣”。近百次试验,终于实现了伪装技术从“静态模拟”到“动态适应”的跨越。

        聚焦打赢,这个创新团队在保障作战部队“全域机动”上下足了功夫。成立了由高级工程师王然江担纲的任务组,专司破解打仗时路径规划问题。创新团队成员走进国家交通部门,协调共享资料数据。他们测量数百座桥梁,标定战车通行关键数据,成功研发出某道路桥梁信息管理系统。带上这个新信息管理系统,某导弹旅奔赴陌生地域执行发射任务,搭载检测系统的装备车前置先行,适时对道路桥梁做“CT”,最优行进路线,尽显眼前。面对这样的变化,科技处处长李吉深有感触地说:“全域机动插上信息化翅膀,一天时间就能干完以前半个月的活儿。”

        (本报记者 温庆生 本报通讯员 吴天喜 李永飞)

    光明日报
    光明日报(1985.01 - 2009.12)
    中华读书报
    中华读书报(1998.01 - 2010.08)
    文摘报
    文摘报(1998.01 - 2010.08)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博览群书(1998.01-2009.08)
    书摘
    书摘(1998.01-2009.08)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