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6年06月13日 星期一

    关键是让文学“发光”

    作者: 《光明日报》( 2016年06月13日 13版)

        【一线研讨】

     

        6月3日,在《文学报》创刊35周年之际,第五届《文学报·新批评》优秀评论奖颁奖典礼在上海举行。郜元宝、陈冲、哈金、陈希我、程德培获优秀评论奖;宁肯、陈联营、陈伟、袁劲梅、梁鸿、余泽民、傅小平获优秀评论奖特别奖;金理、张大禄获优秀评论奖新人奖。与会者还围绕“对于文学,我还能做什么”的主题,展开探讨和交流。

     

        上海市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席汪涌豪认为,文学作为人的自由的审美方式和生存方式,从来没有消亡过,将来也不会消亡。他提到,有位法国作家说过,文学可能是非常困难的,但是我们也说数学、物理、体育很困难。既然所有的东西都有它的困难之处,为何不允许文学也有它的困难之处?也只有在困难之中,文学才能开出花来。如果要追问“对于文学,我还能做什么”,迫切的是让文学回到文学原来的地方。文学本来就是一部分对生活敏感的、擅于表达的人表达自己的方式,并具备足够能力让写作超拔于日常生活之上。

     

        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副教授杨庆祥表示,谈“对于文学,我还能做什么”这个话题,可以反过来思考,即“文学对于读者可以做什么”。需要承认的是,当下不少普通人不再阅读文学,文学不再构成生活的一部分。文学创作者要自问文学本身提供了多少精神含量,如果没有好的作品,为什么要苛求大众去阅读?看西方的艺术史,发现整个西方的绘画界一直在关注一个问题,就是对光的处理。中国当代文学有“光”的作品还是太少了,一下子能把精神世界打开的那种“光”太少了。这就需要作家和批评家一点点地努力,把这个“光”创造出来。

     

        《新华文摘》杂志编审陈汉萍说,面对当前时代的快速变革,当代文学往往让人感到不满足,这说明文学对于现实正面强攻能力在减弱,造成部分读者的流失。现实的精彩程度一次次刷新了公众既有的观念和意识,已经远远超出了文学的想象。文学要有自己的应对策略,所以有必要强调现实主义创作再出发。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