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6日,第八轮中美战略与经济对话在京举行,首场会议即为中美气候变化问题特别联合会议。从会后公布的《第八轮中美战略与经济对话框架下战略对话具体成果清单》(简称《成果清单》)可见,两国共同应对气候变化与环保合作占据了重要篇幅——
“在尾气排放和油品质量标准方面,中国将发布轻型和载重汽车国六标准草案的时间提前至2016年年中”“2016年中美能效论坛将于中国召开”……随着《巴黎协定》的全面实施和各项政策举措的落实,中美携手应对气候变化迈出实质性一步,彰显力度与诚意。
有力有为的“中国承诺”
从《中美气候变化联合声明》到富有历史意义的巴黎应对气候变化大会,从《中美气候领导宣言》的发表到《成果清单》的达成——中国正在深度参与全球气候治理,并以有力有为的举措兑现“中国承诺”。
2015年上半年,中国向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秘书处提交了中国国家自主贡献文件,计划里面既有减缓,也有适应——
从减缓方面看,进一步明确到2030年左右中国二氧化碳排放达到峰值,并争取提前达峰。相比发达国家,对于正处于快速城市化的中国来说,要尽早让碳排放达到峰值是一项艰巨任务。
从“适应”方面看,中国在INDC(国家自主安排)当中对“适应”作出了有力安排,一是健全早期的预警预报体系,并进一步完善;二是采取减灾防灾等一系列措施;三是增加中国在应对气候变化方面的基础设施建设。而且中国已经发布了适应气候变化战略,对提高适应能力作出了一系列安排。
今年第二届中美气候智慧型/低碳城市峰会更是彰显了中国正以开放务实的举措让“承诺”变成“现实”——“目前中国正在推进国内法律流程,争取在G20杭州峰会前批准《巴黎协定》。”中国气候变化事务特别代表解振华透露。
高效务实的“中国行动”
6月6日,中国华电集团公司发布《“十二五”温室气体排放白皮书》,这是我国签署《巴黎协定》后,中央企业首次公开发布的温室气体排放报告。白皮书预测,“十三五”期间,中国华电将累积减排二氧化碳达1.28亿吨,其中由结构调整贡献的减排量约占86%,节能降耗贡献约占14%,2020年清洁能源发电比例将达40%。
从钢铁大省到中央企业,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一场去产能的攻坚战正在打响。“化解过剩产能会造成一部分职工下岗;以高校毕业生为主的青年就业群体的数量还在持续增加。”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部长尹蔚民在今年年初的发布会上坦言,2016年的就业形势比较复杂,而且任务非常艰巨。
2016年2月,《关于钢铁行业化解过剩产能实施脱困发展的意见》发布,计划在未来5年再压减1亿至1.5亿吨粗钢产能。5月,《关于促进建材工业稳增长调结构增效益的指导意见》发布,计划3年内淘汰5亿吨水泥落后产能和2亿重量箱落后玻璃产能。随后,与煤炭、钢铁行业去产能有关的8个配套文件陆续下发,涉及奖补资金、财税支持、金融支持、职工安置、国土、环保、质量、安全等多个方面。
5月24日,中国钢铁工业协会发布的《中国钢铁工业发展报告(2016版)》显示:中国钢铁行业在过去五年淘汰的落后产能达到了印度全国的产能。2015年全年粗钢产量8.4亿吨,比上年减少1917.98万吨,同比下降2.33%,这是自1981年以来中国粗钢产量首次下降。
据世界银行公布的数据,中国近20年,累计节能量已占全球的52%。全球的节能总量当中,中国已占据一半以上。
坚定不移的“中国信心”
“我们预计2017年开始启动中国的碳市场。”解振华透露,目前中国已开展7个省市碳排放权交易试点,进展非常顺利,已全部上线交易。截至2015年3月,北京市、天津市、上海市、重庆市、湖北省、广东省及深圳市7个碳排放权交易试点省市累计成交量约2000万吨,累计成交金额近13亿元。
一方面,从体制机制改革入手,探索绿色发展之路——
5月30日,国家发展改革委等9部委印发《关于加强资源环境生态红线管控的指导意见》的通知,将资源环境生态红线管控纳入地方政府和领导干部政绩考核体系,并作为党政领导干部生态环境损害责任追究的重要内容。
6月1日,作为长江上游重要生态屏障的四川省正式实施《四川省“三江”流域水环境生态补偿办法(试行)》,提出建立上下游横向生态补偿机制,从制度层面创新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加快生态文明建设。
另一方面,以开放包容的心态与世界交流,吸收先进的低碳技术及绿色发展经验——
刚刚发表的《中美气候领导宣言》明确,加强双边伙伴关系与合作。今后,定期的双边对话与合作将分享最佳实践和经验、低碳技术的创新、示范和应用。
在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的指引下,“美丽中国”的画卷正在向世界展开。
(本报记者 冯蕾 陈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