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6年06月12日 星期日

    对话艺术家

    作者:本报记者 马列 《光明日报》( 2016年06月12日 09版)

        记者:我们都有过坐在火车上看风景的经历,而你把火车、铁路和风景一起结合在画面里,你怎么产生这样的想法的?

     

        王嵬:我喜欢火车呼啸而过的感觉。我认为火车是有生命的,每台机车都像征途中的勇士,而它们每天运行的区段又是那么美,于是我便将火车融入景色中。

     

        记者:经过这些年的拍摄,你对中国铁路发展最大的感受是什么?

     

        王嵬:各方面的变化都非常大,发展也非常快。随着高铁、重载、提速线路的发展,很多老旧的设备逐渐被淘汰,所以我在拍摄新生事物的同时,也在记录历史,尤其是拍摄那些即将消逝的场景或机车车辆等,比如京包线卓资山大曲线、南疆铁路鱼儿沟—焉暨段、青藏铁路关角段、蒸汽机车、东风1型内燃机车、韶山1型电力机车等。

     

        记者:很多拍摄点都在荒山野岭中,这其中有没有让你记忆深刻的故事?

     

        王嵬:焦柳线穿梭在广西柳州的喀斯特地貌之中,为抵达一处好机位,我和朋友爬上了一座喀斯特地貌的山。山非常陡,植物异常茂密,好多植物还带刺。最危险的是,山是石灰岩构成的,经过风化侵蚀,有很多深不见底的溶洞。我爬山的过程中突然感觉脚下空了,回过神才发现下身悬空了,自己竟然只用胳膊撑在洞口,现在想起来还挺后怕的。最终,我爬到预想的机位,拍到了那趟列车,但下山时又折腾了一回。 

     

        记者:你说要让人们从照片里的铁路美景开始,关注中国铁路文化。你觉得中国铁路文化包含什么?

     

        王嵬:我认为中国的铁路文化包含着中国百年来的发展与变迁。

     

        (本报记者 马列)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