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6年06月11日 星期六

    新淮剧讲述大时代的小故事

    作者:本报记者 俞海萍 郑晋鸣 《光明日报》( 2016年06月11日 01版)

        【艺苑新事】

     

        一个民风淳朴的千年小镇,一位为人师表的道德楷模,一笔寻找恩人的巨额酬金,一场纠结挣扎的灵魂之旅。6月8日、9日,大型现代淮剧《小镇》连续两晚在北京梅兰芳大剧院上演。

     

        主人公内心的自省、拷问、冥想、苦恼、忏悔、放逐、启悟,用典雅的唱词,明快的旋律,生动的对白,饱满的表演表现出来。“这是现代淮剧的标志性剧目,在题材、剧本、表演、舞美等多个方面都具有重要意义。”《剧本》月刊原主编黎继德说。

     

    “小戏”如何表现大主题

     

        《小镇》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一位曾受过小镇人救助的老企业家来小镇寻找30年前的恩人,并以500万元作为酬谢。这笔从天而降的巨款如同试金石,拷问着小镇人的灵魂。

     

        道德自我完善的艰难、知耻而后勇的可贵、勇担责任的可敬,这些宏大的主题通过淮剧表现出来。淮剧最初多为汉族民间生活小戏,其主要唱调也是在“门叹词”“香火调”和部分民歌小曲基础上发展而成的。《小镇》一开始,舞台就呈现了充满叫卖声的古镇老街,念着《弟子规》的学龄儿童,“将主旋律题材放置在这样充满生活气息的场景中呈现,我感到亲切熟悉,入戏颇深。”一位河南的戏迷说。

     

        随着时代的变迁,淮剧观众流失严重。21世纪以来,一批有志之士致力于淮剧在新形势下的生存与发展。“将核心价值观的宏大主题,融入淮剧创作中,为淮剧拓展了新的领域。《小镇》是一部书写灵魂的内心戏,这在所有戏剧种类中也都具有标志性意义。”黎继德说。

     

    传统戏曲怎样进行现代表达

     

        编剧徐新华透露,剧本反复修改了10年,戏中的人物生了灵魂一样,拽着她往前走,当主角最后一段唱词完成的时候,她整个人虚脱了,她觉得自己跟主人公已经融在一起了。

     

        剧中角色的现代心理和思想情感,当代道德观念和审美“打底”全剧,当代社会问题的呈现,以及现代台词、配乐、流行语的应用,使观众产生了共振,使《小镇》不再是一出穿着现代服装的传统戏曲,而成了真正的“新淮剧”。

     

        《小镇》剧本受马克·吐温的中篇小说《败坏了的赫德莱堡的人》的影响。导演卢昂也在该戏的表现手法上,调动了东西方多种导演手段。比如主角朱文轩在妻子苦苦相逼下,一步三颤地走向电话机,谎称当年助人的是他时,锣鼓声响,好似敲击在他的心脏。这样的表现手法,奥尼尔在《琼斯皇》中就有尝试。这种西方表现元素的加入,让中国的传统戏曲有了更丰满的表现力。

     

    情绪化表述怎么引导理性思考

     

        如何在传递情绪的同时,引导观众进行更深层次的理性思考,考验着编剧、导演以及演员的智慧。《小镇》由江苏省淮剧团团长、国家一级演员陈明矿和戏剧梅花奖、白玉兰奖双料得主陈澄夫妇联袂主演。陈明矿更是凭借此剧获得中国戏剧梅花奖。

     

        浓墨重彩地渲染感情,是戏曲艺术传统的美学理想。《元曲选》里曾有“说行家者随所妆演,无不摹拟曲尽,宛若身当其处,而几忘其事之乌有,能使人快者掀髯,愤者扼腕,悲者掩泣,羡者色飞”这样的描述。

     

        “男主角浑身是戏,心理转变流畅自然,一点不觉得有刻意拔高。”资深戏迷戚女士说,《小镇》让人们相信,这片有着几千年文明的土地,蕴藏着强大的自我修复能力,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们,骨子里仍然有着不灭的精神力量。

     

        (本报记者 俞海萍 郑晋鸣)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