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点摘编】
1938年,赖辛巴赫为科学哲学确立了“发现的语境”与“辩护的语境”之间的二分这一原则,此后,科学哲学就一直研究“科学理论”,排斥“科学实践”,使哲学中的科学形象与实践中的科学相冲突,由此导致各种反科学思潮泛起。进入新世纪,科学哲学界开展自我反思,唯物论成为学者讨论的核心主题之一。《学习与探索》2016年第4期刊发一组文章,围绕当代科学哲学的唯物论转向展开讨论。蔡仲在《科学哲学为何要回到“唯物论”?——从“数学与善”的关系来看》一文中指出,科学或数学的模式如果过于抽象化,脱离了其得以出现与演化的生活或实践世界,就会“错位”地传播一套科学或数学形象,使科学哲学的研究误入歧途,并最终导致文化意义上的“科学危机”。解决这种误读的正确途径就是恢复被主流科学哲学颠倒了的数学家与科学家的实践、作品与哲学重构之间的关系,从“科学实践”的角度去重审科学哲学的合理性问题。这就是当下科学哲学转向唯物论的起因。邢冬梅、高盼在《生成中的科学——“唯物论转向”的哲学意义》一文中指出,“唯物论转向”使科学哲学转向了科学实践的舞台,摆脱了科学实在论与社会建构论共享的表象主义的两难困境,让我们从表象走向操作、走向实践。唯物论转向引起的科学观上的重要变化是从认识的反映论走向了本体的生成论,展现出科学的历史性。刘鹏在《拉图尔论“物”——走向新唯物论的科学哲学》中,以拉图尔为例考察了唯物论中“物”的哲学内涵及其对唯物论转向的意义,并指出人类的生存状态已被科学和技术彻底改造了,哲学家们需要做的不再仅仅是用哲学的方法反思科学从而将科学哲学限定在认识论的领域,相反,我们的哲学关注需要立足于被科学和技术所改造过的现实,并基于此来建构一种新的哲学,这才是当代新唯物论的科学哲学所展现出来的哲学抱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