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6年06月07日 星期二

    书生笔下是乡愁

    ——穆儒丐及其《北京梦华录》

    作者:王丽芳 《光明日报》( 2016年06月07日 11版)
    《北京梦华录》

        【书人书事】

     

        人有人的命运,书有书的命运。有默默一生而死后不朽者;有曾经鼎鼎大名而后鸿去无迹者。有一时烜赫又一时被唾骂者;有一时被斥责而后封神者。穆儒丐,便是曾经的风云人物,而一度被文学史遗忘,他的生平需要钩沉方才清晰。

     

        穆儒丐大概1884年出生在北京西郊香山的健锐营,满洲正蓝旗人,原名穆都哩,后更名穆笃哩。穆都哩(muduri)在满语中的意思是“龙”,所以字辰公,号六田。少年时期,按照旗人传统,曾在虎神学堂接受书面教育的同时,接受骑射训练。1905年被公派日本早稻田大学师范科历史地理专业学习。学满三年之后,又留下来学习政治和财政。1911年,他27岁回国参加朝廷大考,却随即碰上辛亥革命,清朝灭亡了,穆儒丐的贵族身份也就一去不复返了,先后做过秘书、教师等工作,后寄身报业。在《国华报》工作期间,他成为不折不扣的京戏迷,因为写作《梅兰芳》得罪权贵,被迫远赴沈阳,供职于《盛京时报》,1918年成为《盛京时报》艺文栏目《神皋杂俎》主编。以此为平台,他以“儒丐”“丐”等名开始创作、翻译和时事评论等一系列的文学活动,至伪“满洲国”成立后仍未中断。

     

        “一个人到了旁边去做事,总要思想乡味的,如同张翰之思莼鲈,真是人情所难免。但是北京人一到外方,你要问他你想北京的什么吃的,他必说我想豆汁喝。”时年50岁、远在沈阳的穆儒丐“朝花夕拾”,从豆汁说起,接着甜浆粥、棒糁粥、大麦粥、粳米粥、腊八粥、荷叶粥,是为“北京之粥类”,随后介绍北京之点心、北京之饮食店。这些陆续连载于1934年的《盛京时报》专栏,本无“北京梦华录”之名,写到“北京之饮食店·之八”时,开始冠名“北京梦华录”,此后再分门别类,接着大戏和杂耍、奇巧手工、骑射游猎、风俗礼节。本书全部整理下来,共七节。

     

        “这些描述有些能从现今研究老北京民俗的著作中读到,但亦有不少描述尚不见于相关史籍,而且,因这些叙述多是穆儒丐所亲身经历及其见闻,故读来历历可感,仿佛可由这些文字回到历史的现场。”整理者陈均强调,“在这些细琐的回忆与描述之间,却寄托着作者之情感与心志。”我们看到“梦华录”这个命名,就会想起《东京梦华录》《陶庵梦忆》这些繁华皆成旧梦的文字。

     

        不过多读几遍《北京梦华录》,其实是可以看到一个很热心的旗人大作家的。他对“崛起白山黑水间,以弓矢定天下,英武圣人,接踵而起”的故国开国史充满钦羡,所以“骑射游猎”洋洋洒洒专列一节,足足连载二十三篇。穆儒丐的梦,不仅仅是“失掉的好地狱”,还有他对于盛世的强烈渴望。作者从琐屑物事和当下关切,论及传统文化、世界文明,乃至我们的前途,纵横捭阖,势大、气足、神完。若单单说文笔和才情好,大概也有些辱没这本书了。穆儒丐心中积郁、脑中盘旋、胸中沸热,有不得不形于言者。该部分最后说:“唯富有怀古情调之民族,对于先民所遗之器具与技术,诚不愿弃如牟髦,热念保持,以涵养国民固有精神,其利固有不可言者,岂可率然谓之无用哉!……唯真正谋国之大人先生,其手腕心情足以笼盖一切者,始可与言是矣。”

     

        爱之深,责之切。我们爱生养自己的那块地方,爱那块地方的一草一木,是所谓乡愁,所谓爱国,爱国,万不可“徒托空言”。穆儒丐亦可谓“记住乡愁”之表率,可谓跨晚清、民国和新中国三代的爱国情深之读书人也。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