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6年06月06日 星期一

    山东高青:小微文化大作为

    作者:本报记者 赵秋丽 李志臣 《光明日报》( 2016年06月06日 04版)

        一头是基层群众对文化活动的迫切需要,一头则是送文化下乡不合老百姓胃口的无奈。如何才能精准对接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是一道难解的方程题。山东省淄博市高青县立足实际,积极寻求破题之策。他们从“小”处入手,从“微”处着眼,全力建设“小微文化”,充分发挥基层文化站点和文化志愿者队伍的“毛细血管”效应,构建起一张覆盖全县、延伸到基层的立体文化网络,实现了全县城乡公共文化服务无盲区、全渗透。

        5月13日,农历四月初七,是高青县青城镇群众赶大集的日子,恰逢这里正举行“寻找乡村能人”系列演出。徐西村的杨作森老人自学成才,能演奏5种乐器,在现场演奏了一曲《说句心里话》,赢得了观众的喝彩。同一天,在田镇街道李星耀村,山东地方剧种吕剧《小姑贤》正在精彩上演,台下的男女老少随着演员的唱腔乐在其中。

        这是高青县打造“小微文化”开出的璀璨花朵,类似的活动在全县各镇几乎天天上演。而这样的场景,搁在前几年,当地群众却很难见到,亲自参与更是想都没想过。

        2013年,在淄博市群众文化生活满意度调查活动中,高青县黑里寨镇某村的农村妇女直接表达了对当时文化生活的不满:“别的村能跳广场舞,我们村为什么不能跳?没场地不说,就是想学也没人教啊。”为此,2014年以来,高青决定紧紧围绕群众文化需求,让文化从基层活跃,使文化服务惠及每个群众。

        打造乡村“微剧团”是高青确保下乡演出不断线的一大“法宝”。他们在全县筛选出吕剧、京剧、东路邦子、民俗表演等传统专业村50余个,出台相关政策鼓励各专业村组建民间剧团,聘请省市专家、演员对“微剧团”进行业务指导,快速提升其演出水平,并对“微剧团”送戏下乡进行资金扶持。近年来,针对群众对文化活动的不同需求,他们还在全县实施文化“微订单”服务,制作“送文化下乡”联系卡,发放到各镇办、村居,实行“订单式”服务,群众需要什么就送什么,避免了“为完成任务”而送文化的盲目性。

        为了将文化的种子“种”到最基层,该县在全县范围内开设了“微课程”文化日常培训班,门类达13种,每年招收学员2000余人,基本涵盖日常文化活动所需。县文化馆文艺部主任史风华说,活动自2014年开展以来,共组织各类“微课程”培训400余次。高青县还培养了一支3000余人的志愿者队伍,通过志愿服务,将文化血液输送到全县的每个角落,并随时把基层群众对文化工作的意见、建议传送回来,实现“微循环”。

        精准、全面的文化服务,换来的是老百姓真心实意地点赞。今年57岁的退休职工魏静告诉记者:“作为一名文化志愿者,我既是小微文化的受益者,也是传播者,通过县文化馆的声乐、古筝、广场舞培训,提高了自身文化素养。”在该县农村采访时,许多村民表示,小微文化把精神食粮送到了群众家门口,满足了大家伙的实际需求,这样的公共文化服务太贴心了!

        高青县文化新闻出版局局长王学说,小微文化的创新之处在于引导群众参与,激活了基层文化,在群众需求得到精准回应的同时,也让文化工作者切实把准了群众需求的脉搏,使群众文化生活日益丰富,满意度逐步提升。

        (本报记者 赵秋丽 李志臣)

    光明日报
    光明日报(1985.01 - 2009.12)
    中华读书报
    中华读书报(1998.01 - 2010.08)
    文摘报
    文摘报(1998.01 - 2010.08)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博览群书(1998.01-2009.08)
    书摘
    书摘(1998.01-2009.08)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