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6年06月06日 星期一

    上海话的校园传承

    作者:本报记者 颜维琦 曹继军 《光明日报》( 2016年06月06日 05版)

        “青菜青菜绿莹莹”“刀豆刀豆细上条”“番茄番茄酸几几”……上海市静安区南阳实验幼儿园的教室里,在“菜场”游戏中,当小囡见到自己熟悉的菜时,顺溜溜的形容词就蹦了出来。

        “笃笃笃,买糖粥”“炒,炒,炒黄豆,炒好黄豆翻跟斗”……在上海市音乐幼儿园,中班的孩子都能说上几段沪语童谣。孩子们做起游戏,边玩边唱,唱的便是沪语童谣。

        上海已连续几年在幼儿园试点推进上海话教育体验,鼓励孩子们开口讲上海话。试点幼儿园设计了上海话教学计划和方案,选择中班开始教育体验:从打招呼问“侬好”开始,让孩子们学着用上海话介绍自己,叫叫小伙伴名字,玩玩老弄堂游戏。

        “3-6岁是语言发展的黄金时期,我们希望沪语教学能渗透进孩子们的一日活动。”闸北区安庆幼儿园的课程分为生活、运动、游戏、学习四大板块,沪语教育体验主要集中在前三大版块。在第四个学习版块,幼儿园教学大纲中已有相关章节:让孩子们学沪语、唱童谣,了解“我们的城市”。

        沪语学习班、社区沪剧队、沪语说唱……上海的街道社区里,也不乏沪语学习的热情。乘坐上海公交,沪语报站基本实现全覆盖。普通话、沪语、英语依次报站,软糯的乡音,让车厢成为传播上海本地方言的平台。

        这些细处的变化,缘于对沪语传承现状的认识。“现在用上海话问孩子问题,孩子也习惯用普通话回答。”一位孩子的母亲有些无奈,“工作、社交中都说普通话,上海话没有老人说得好了。”有市民感慨:“能讲一口地道的上海话的年轻人越来越少。”

        对于不少人担忧的“沪语会消亡”,沪语专家阮恒辉认为,传承上海话需要各方共同努力,但也不必过于忧虑。从事沪语研究与教学多年,接触到众多沪语爱好者的阮恒辉深信,语言是文化的载体,语言会发展变化,并且在发展变化中保持其生命力。

        还有一个有意思的现象是,新上海人对沪语学习的热情超过了本地人。“只有彻彻底底学习这里的语言,才能融入其中。”外来媳妇王辉感叹。

        记者查阅今年年初印发的《2016年上海市语言文字工作要点》,“科学保护上海语言资源”列入其中,且明确提出,要根据国家语委“语言资源保护工程”的要求,调查采集上海地方口传文化等有声数据。继续在幼儿园开展上海话体验活动;指导高校和区县积极开展上海地方语言文化进校园活动。

        (本报记者 颜维琦 曹继军)

    光明日报
    光明日报(1985.01 - 2009.12)
    中华读书报
    中华读书报(1998.01 - 2010.08)
    文摘报
    文摘报(1998.01 - 2010.08)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博览群书(1998.01-2009.08)
    书摘
    书摘(1998.01-2009.08)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