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6年06月04日 星期六

    时代不会辜负青年的努力

    ——中国人民大学80后研究员王文的家国担当

    作者:本报记者 姚晓丹 《光明日报》( 2016年06月04日 03版)

        【中国话语 中国学人】  

     

        5月17日,习总书记主持召开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在央视新闻联播的镜头里,很少有人会注意到,在众多哲学大家、业内权威中间,有一个80后。会上,他作了题为《新一代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的探索与使命》的发言,当场受到习总书记的肯定,也让在场所有人印象深刻。一如这富有朝气的题目,他代表着年轻的力量。

     

        他叫王文。2015年,他参与创办的人大重阳金融研究院(以下简称人大重阳)连续两年被美国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评选为“全球智库150强”。

     

    从“喊”到“思”的转变

     

        王文说,自己是一个追梦的小镇青年。虽然出身小镇,但是他选择了在自己的人生哲学里,添上了浓浓的家国情怀。

     

        研究生毕业后,王文选择去《环球时报》工作,从记者做起,一路做到评论组组长、编委。这一时期,他写了很多针砭时弊的评论,他谓之“为国家崛起而呐喊”。8年后的2013年,他参与创办人大重阳金融研究院,投身当时还是新鲜事物的“智库”行列。这一步,他谓之“为国家崛起而思索”。从“喊”到“思”,自己从“路边鼓掌的人”变成了“亲身参与者”。

     

        谈到这一步跨越,王文说:“30多年的改革开放,使中国在政治、经济、社会领域成为了‘巨人’。但是在智库领域,中国还处于‘欠发达’水平,与之相关的话语权建设、组织机构建设亟待加强。当年选择参与创办‘人大重阳’,‘缘分’的因素更大。人民大学近年来不断创新,对新生事物的包容以及敢于改革的锐气有目共睹。‘重阳投资’心怀报效祖国的愿望,组建智库顺理成章。”

     

        人大重阳金融研究院的建立,是“高校+社会”合作模式的大胆尝试。王文说:“这是在享受机构运营自主和学术独立的同时,实现传统教育机构与社会新锐力量的融合,为‘人大重阳’注入了优良基因,这样的机会很难得。在多位前辈的支持下,我做出了加入‘人大重阳’的选择。现在看来,这个选择非常正确。”

     

    成功者一定是勤奋的

     

        王文坦言,“人大重阳”成立三年,从无到有,遇到过很多挑战。

     

        “比如,我国的决策体系相对封闭,还难以形成开放式的智库文化,各方有效互动困难重重;政府与智库的地位不对等,智库对自身的思想贡献与工作价值几乎没有议价能力;智库管理模式无成熟经验可循,同时又面临体制机制创新的挑战,不得不摸着石头过河等。”没有过多谈及那些曾经的辉煌,他的身上有抹不去的书生气。

     

        “经过三年多的努力,我们逐渐克服了这些困难。”王文说,“这归功于我们正处在一个美好的时代,赶上了国家大力推进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的历史机遇期。”

     

        在一篇文章中,王文曾这样写道:“我其实是一个没有什么天资的人,有时还会被这个时代常散发出的假大空、夸夸其谈、好高骛远、装腔作势的气息所迷惑。但是,我相信勤奋的力量。”他说,“当下这个时代,只要你不停努力,认真做好每一天,时代的聚光灯迟早会打在你的身上。‘天道酬勤’,成功者一定是勤奋的。”

     

    智库的生命力在于正向影响力

     

        今天,王文也走到了时代的聚光灯下。2016年春节,人大重阳全院数十位员工送了王文一件小礼物,水晶牛,对他的老黄牛劲头表示钦佩。三年来,只要不出差,他每天都是最早到院,最晚离院。全院人都看在眼里,记在心里。回想三年以来的工作,王文坦言:“我们的工作一直紧紧围绕着国家的需求展开——咨政、启民、伐谋、孕才,从国家战略的角度提供核心报告、搭建国际交流合作平台、提供成果转化服务,推动打造中国式‘旋转门’,助力中国国际话语权的建设。”

     

        这几年,各类智库如雨后春笋一般,这其中也良莠不齐。王文说:“例如只求数量不讲质量、说得多做得少、制度变革滞后、重‘库’不重‘智’等。如何将全社会响应中央重视新型智库建设的热情转化成推动国家建设和社会进步的有效动能,而不是产业大跃进,值得我们思考。”

     

        智库的生命力何在?未来的路途又在何方?“我认为,智库的生命力和核心任务在于正向的影响力,在于能否生产出高质量、有思想力的产品。因此,智库要回归研究,摒弃浮华,撰写有思想质量的研究报告,影响更多有改革意志的人群。”王文最后说。

     

        (本报记者 姚晓丹)

     

    光明日报
    光明日报(1985.01 - 2009.12)
    中华读书报
    中华读书报(1998.01 - 2010.08)
    文摘报
    文摘报(1998.01 - 2010.08)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博览群书(1998.01-2009.08)
    书摘
    书摘(1998.01-2009.08)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