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团结巡礼】
“以前种小麦和棉花,每亩地每年最多一千元的收成,日子过得苦巴巴的。自从种了枣树,收入翻了几十倍,现在新房盖了,小轿车买了,村民们关系也更和睦了,生活非常幸福。”用宋礼的话说,枣树带来的富裕,远远超过自己的想象。
宋礼是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若羌县的一名农民,曾经的若羌是全疆有名的贫困县。针对当地农村以棉花种植为主的农业结构已不能适应市场的发展需求等诸多问题,若羌县在2001年下大力气推广红枣种植,调枣苗、请专家,展开了一场农业结构大调整、干部群众齐动员的农业发展攻坚战。河南好想你枣业股份有限公司就是这样与边疆结了缘。董事长石聚彬到若羌调研后发现,具有抗旱、产量高优势的河南新郑红枣很适合在这里栽种,就带来专家进行嫁接育苗试验,推广种植。
“拉条子红枣能做吗?抓饭也用红枣做吗?”起初面对红枣这个新生事物,许多当地农民有着抵触情绪,种植推广工作困难重重。在县里的支持下,好想你公司派来多名技术人员。通过农业现场会和技术培训,有少部分群众慢慢接受,开始以枣棉兼种的模式试验种植。当年66岁的宋礼就是这些群众中的一个。
“我认为县上大量推广红枣种植肯定有他们的道理,全县几万亩棉花毁掉种枣树,谁也不敢给群众开这么大的玩笑。我没拔,种一年试试看吧。”宋礼半信半疑地开始种起了枣树。
2002年10月,宋礼家的7亩枣园里,不足一米高的小枣树全都挂满了果,收获1.8吨。以当时每公斤15元钱的价格,仅红枣一项的收入就近3万元,比往年棉花收入整整多了1.8万元。“第一年种红枣收入的3万元在我大衣口袋里足足存放了一个月!后来收入更是一年比一年高,最高的时候,我一年收了200万元。”宋礼脸上幸福满满。
如今,与宋礼家一样,村子里家家停着小轿车,新建的成排小楼整洁明亮,附近的枣园成片,蔚为壮观,然而这一切来得并不容易。孙文奇是好想你枣业新疆基地的总工程师,每年二月份,他开始在这里工作,一干就是八九个月。他说,每年好想你枣业都要安排技术人员到若羌县及周边的枣园,开展枣树树体管理、肥水管理以及病虫害防治的培训。“平均一年参加培训的新疆枣农就有一万多人。”
在传授种植技术的同时,好想你枣业与当地逐渐形成了合同、订单、技术服务和返利的产供销衔接机制。2008年,为提升农户的积极性,好想你公司在若羌投资上亿元,建设了红枣加工分厂,实现了红枣的当地加工。
“河南新郑红枣到新疆安家,成为农民的摇钱树,其实也为河南新郑红枣找到了更好的新家。”孙文奇说。
“若羌红枣能有今天,除了我们当地政府部门的努力,河南力量功不可没。”在若羌县党政办公楼四楼会议室举行的座谈会上,若羌县林业顾问张文新如是说。据若羌县农业、林业部门统计,2015年,全县22万亩红枣产量达6.53万吨,给农民带来近20亿元收入。如今的红枣,已成为若羌农民名副其实的“农业银行”,也成为若羌响当当的名片。因为红枣,若羌县被授予中国红枣产业龙头县、中国红枣之乡等多项荣誉称号。
“我们县的农民把红枣产业称为红枣银行,因为好想你枣业为我们带来的先进管理经验和理念,对于若羌的红枣拉动作用特别大。”若羌县委常委、宣传部部长简小东说,若羌县农牧民的人均收入从当初的3000元,到去年的28000元,增加了近十倍,连续7年蝉联西部十二省区市首位。
“通过红枣种植,各民族老百姓的日子越来越好,社会氛围也更加和谐稳定。”从河南新郑引进、在若羌土地上成为摇钱树的红枣,被简小东称为“连心枣”,从中折射着豫新各民族兄弟姐妹日渐深厚的情谊。
“未来,我们会进行产业升级,对红枣精深加工,扩大它的功能性。”好想你枣业行政中心总经理石聚领说,让沙漠绿起来、枣农富起来,是好想你枣业的援疆之梦。
(本报记者 刘先琴 崔志坚 本报通讯员 訾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