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洋岛国斐济不仅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更是一个多元文化共生共存的国家。在斐济,印度文化、伊斯兰文化、欧洲文化尤其是英国文化、中华文化及其他岛国文化与土著文化交相呼应、精彩纷呈。
作为斐济的原住民,土著斐济人是远古时代从东南亚迁来的美拉尼西亚人的后裔。15世纪后他们与波利尼西亚人长期通婚,形成了太平洋诸岛屿上特殊的混血民族——斐济人。这样的特殊经历,使得斐济虽然在地域上属于美拉尼西亚,但在文化上与波利尼西亚人有着更多的共通之处。传统的斐济社会由诸多氏族构成,各氏族成员之间没有等级、没有公私、互帮互助、共同劳动。酋长掌管部落内所有事务,包括建造房子、修建道路、各种仪式,甚至每个居民该种多少芋头、多少薯蓣和多少甘薯才能满足其家庭需要都由酋长决定。民众对酋长的高度依赖,奠定了酋长在斐济社会生活中的绝对地位,即便是英国殖民统治时期也不得不依赖“大酋长会议”对土著斐济人进行统治。1970年斐济独立后则以宪法形式确立了“斐济人优先”的原则,使土著斐济人在政治生活中长期居优势地位。
1643年欧洲航海家阿贝尔·塔斯曼发现斐济后,詹姆斯·库克、威廉姆·布莱相继率船队来到斐济,随之欧洲商人和传教士纷沓而至。1826年,第一批传教士来到斐济,虽然传教初期步履维艰,甚至传教士的生命都不能得到很好的保障,但随着国王萨空鲍皈依基督教和诸多教会学校的建立,基督教成为诸多土著斐济人信仰的宗教,且至今仍然是斐济的第一大宗教。作为基督教的重要节日,圣诞节和复活节不仅是斐济极其重要的节日,而且是斐济的公共假日。
1875年斐济成为英国殖民地后,首任斐济总督阿瑟·戈登为了发展种植园经济,于1879年开始从印度引进劳工,大批印度劳工以契约劳工的形式来到斐济,后来印度的贫困农民也加入了这一行列。印度人在斐济的数量急剧增加,到1923年在斐济的印度人已达到3.9万人,1946年印度族人口已超过斐济土著人口。由于人数众多,加之印度人特别重视自己的文化个性和宗教,又控制着斐济的经济命脉,所以在现代斐济文化中充满着浓浓的印度文化色彩。
在斐济,印地语与斐济语、英语同属官方语言,斐济宪法及其他许多重要文件都有三种语言版本。由于多数印度人信仰印度教(在313798名印度裔斐济人中,有233414人信仰印度教,占全部印度裔斐济人的74%,占全国总人口的27.9%),所以印度教的“迪瓦利节”和洒红节都是斐济重要的节日。印度裔斐济人会在“迪瓦利节”举行各种庆祝活动,一般还有灯饰展出和舞会,以衬托该节的“光明”之意,也庆祝新的一年开始。洒红节是印度教传统的节日。在这一天,人们是彩色的,街道是彩色的,不管是大人还是孩子全部走上街头,忘情地唱歌跳舞,他们通常会用彩色的水互相喷洒,表示祝福,晚上大家还要坐在一起,享用传统的印度美食。
英国殖民政府招募的契约劳工,不仅仅来自印度,也有部分劳工来自孟加拉国以及巴基斯坦的旁遮普省,他们多是穆斯林。根据记载,早在1882年就有两艘装载887名印度次大陆劳工的船只到达斐济,其中198人是穆斯林,契约期满后14.6%的穆斯林选择留在斐济。2012年斐济统计局的官方数字表明,斐济全国共有穆斯林52505人,占全国人口总数的6.3%,伊斯兰教也成为斐济的第三大宗教。斐济穆斯林与其他宗教和民族有着明显的区别,他们的孩子必须学习阿拉伯语经典和乌尔都语,逐渐形成了自己特有的文化和乌尔都方言。每年的穆罕默德诞辰日,斐济穆斯林都会在首都苏瓦和国际机场所在地楠迪举办大型宗教活动,听阿訇们念经,讲述穆罕默德的历史和创建伊斯兰教的功绩。
除此之外,斐济还生活着罗图马人、其他太平洋岛国人、欧洲人、华人以及少数其他国家的人,他们也都把各自的文化带到斐济,使斐济文化呈现出更加多姿多彩的景象。以华人为例,他们多来自中国广东、香港和台湾地区,主要经营商店和餐馆,也有部分人从事香蕉、椰子和蔬菜种植等。他们或者跟随欧洲商船来到斐济,或者通过契约劳工即广东人所讲的“卖猪仔”进入斐济,虽然最初生活十分艰苦,但逐渐落脚生根,建立了自己的事业,现在“广泰”“永安泰”“安和祥”“中兴隆”“方利行”等都是斐济著名的华人商号。因华人在香蕉种植和病虫害方面的巨大贡献,至今斐济原住民仍把香蕉称为“CHINA”,斐济国徽上也绘有一串香蕉,华人在斐济的影响可见一斑。
随着斐济多民族、多种族国家的形成,斐济逐渐发展成为一个多元文化的国家。众多的族裔群体构成了斐济多元文化社会的基础,族裔群体所保持的双重文化认同推动着斐济社会多元文化特性不断发展。
首先,在斐济文化中,多种文化共存共生、和睦相处是最为重要的特征。在斐济,任何重要文件都必须用斐济语、印地语和英语这三种语言撰写;公民有权使用任何一种语言与政府机构沟通,倘若需要政府应及时提供翻译人员;基督教、印度教、伊斯兰教等教会学校遍布斐济,在宣扬各自教义的同时积极开展教育,不同宗教的重要节日均得到尊重,并被列为斐济的公共假日等。
其次,各种族裔文化在斐济都保持着自己鲜明的特点。比如,土著斐济人喜欢自由舒适、热情奔放的群居生活,只要能满足生活所需,他们一般不喜欢被时间和纪律等所束缚,所以“慢生活”成为斐济人极其重要的生活方式,同时共享文化也是斐济土著文化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印度裔斐济人则仍然保持着印度的许多传统习俗,譬如把牛尊奉为“神”,忌食牛肉,忌用牛皮制品,忌用左手或双手接物或取物,每天早餐前沐浴,子女要学习印地语等。斐济华人从语言到服装,从饮食习惯到节日庆典等则多带有明显的中华文化特性,农历春节是华人十分重要的节日,每逢春节他们都会采用传统的方式予以庆祝。中斐两国建交后,中国驻斐济大使馆每年都会协同文化部举办各式各样的“欢乐春节”活动,斐济政府领导人也会在这一天发表讲话,庆祝中国春节。
(作者单位:聊城大学)